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9-27页 |
2.1 国外近岸潮流沙洲沉积的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2.2 国外近岸韵律地形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2.3 我国近岸潮流沉积的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2.4 江苏辐射沙洲沉积的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7-35页 |
3.1 地质地貌 | 第28-30页 |
3.2 气象气候 | 第30页 |
3.3 潮汐与波浪 | 第30-32页 |
3.4 土壤与植被 | 第32-33页 |
3.5 辐射沙洲形成过程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第35-40页 |
4.1 野外数据采集 | 第35-37页 |
4.1.1 滩面表层沉积物采集 | 第35页 |
4.1.2 二分水剖面测量 | 第35页 |
4.1.3 水文泥沙观测 | 第35-36页 |
4.1.4 不同时期卫片的收集 | 第36-37页 |
4.2 实验室分析 | 第37-40页 |
4.2.1 粒度分析 | 第37页 |
4.2.2 悬沙浓度分析 | 第37-38页 |
4.2.3 卫片资料处理 | 第38-40页 |
第五章 条子泥沙洲潮盆-潮沟系统的地貌特征 | 第40-59页 |
5.1 潮盆-潮沟系统的基本概念 | 第40-41页 |
5.2 潮盆-潮沟系统的形成背景 | 第41-44页 |
5.2.1 形成的物质基础 | 第41-42页 |
5.2.2 形成的动力条件 | 第42-44页 |
5.3 潮盆-潮沟系统的地貌结构 | 第44-50页 |
5.3.1 分水滩脊 | 第44-48页 |
5.3.2 潮沟系统 | 第48-50页 |
5.4 影响潮盆-潮沟系统发育的主要因素 | 第50-52页 |
5.5 潮盆-潮沟系统的发育阶段 | 第52-53页 |
5.6 潮盆-潮沟系统的主要功能 | 第53-55页 |
5.7 沙洲潮盆-潮沟系统与岸滩潮盆-潮沟系统的对比 | 第55-59页 |
第六章 条子泥沙洲潮盆-潮沟系统的沉积特征 | 第59-94页 |
6.1 死生港潮盆-潮沟系统沉积特征 | 第59-75页 |
6.1.1 条2断面沉积特征 | 第60-66页 |
6.1.2 X断面沉积特征 | 第66-69页 |
6.1.3 条3断面沉积特征 | 第69-73页 |
6.1.4 死生港潮盆-潮沟系统的主要沉积特点 | 第73-75页 |
6.2 死生港潮盆-潮沟系统的沉积过程 | 第75-87页 |
6.2.1 死生港3-横港各测站的主要测量结果 | 第75-83页 |
6.2.2 死生港3-横港沉积过程的主要特点 | 第83-87页 |
6.3 死生港潮盆-潮沟系统的季节性淤蚀特征 | 第87-94页 |
6.3.1 T2剖面季节性淤蚀特征分析 | 第87-91页 |
6.3.2 卫片反映的死生港潮盆-潮沟系统季节性变化 | 第91-92页 |
6.3.3 季节性冲淤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92-94页 |
第七章 条子泥沙洲主要潮盆-潮沟系统的近期动态变化 | 第94-124页 |
7.1 条子泥沙洲主要潮盆-潮沟系统近期动态分布概况 | 第94-104页 |
7.1.1 主要潮盆-潮沟系统近期动态分布概况 | 第94-100页 |
7.1.2 潮盆-潮沟系统动态分布的主要特点 | 第100-104页 |
7.2 主要潮沟系统近期动态变化 | 第104-116页 |
7.2.1 主要潮沟系统的动态变化概况 | 第104-111页 |
7.2.2 潮沟系统的主要运动特点 | 第111-116页 |
7.3 条子泥沙洲潮盆-潮沟系统的稳定性研究 | 第116-124页 |
7.3.1 潮盆-潮沟系统的稳定性指标 | 第116页 |
7.3.2 潮盆-潮沟系统的稳定性分区 | 第116-121页 |
7.3.3 80年代与90年代条子泥滩面稳定性分区对比 | 第121-124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24-128页 |
第九章 讨论 | 第128-139页 |
9.1 条子泥沙洲潮盆-潮沟系统发育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 第128-134页 |
9.1.1 条子泥沙洲潮盆-潮沟系统发育演变趋势 | 第128-129页 |
9.1.2 影响条子泥沙洲潮盆-潮沟系统发育演变的主要因素 | 第129-134页 |
9.2 条子泥沙洲潮沟系统的类型及其自动调整作用 | 第134-139页 |
9.2.1 条子泥沙洲潮沟系统的主要类型 | 第134-135页 |
9.2.2 条子泥沙洲潮沟系统的自动调整作用 | 第135-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