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6页 |
前言 | 第6-12页 |
绪论 复杂性——一种认识论、方法论、伦理学研究的新范式 | 第12-32页 |
一、 认识论范式的转换 | 第12-15页 |
二、 方法论范式的转换 | 第15页 |
三、 复杂性研究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新范式 | 第15-19页 |
四、 复杂性视野下的伦理学范式转换 | 第19-23页 |
五、 教育是个复杂自适应系统 | 第23-27页 |
六、 复杂性视野下的德育 | 第27-32页 |
第一篇 作为负熵存在的德性 | 第32-57页 |
一、 熵与系统 | 第32-35页 |
二、 作为负熵存在的德性 | 第35-48页 |
三、 德性负熵研究的主要范畴 | 第48-57页 |
第二篇 德性涌现论 | 第57-79页 |
一、 关于“涌现”的基本思想 | 第57-59页 |
二、 自组织的德性 | 第59-69页 |
三、 德性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 | 第69-79页 |
第三篇 复杂性视野下的学校道德教育(一) | 第79-100页 |
一、 复杂性视野下的学校教育 | 第79-82页 |
二、 德育的本质在于促进教育主体德性负熵的产生 | 第82-87页 |
三、 德育的根本是促进德性的涌现 | 第87-96页 |
四、 当代主要德育理论的复杂性审视 | 第96-100页 |
第四篇 复杂性视野下的学校道德教育(二) | 第100-125页 |
一、 学校德育系统的一般模式 | 第100页 |
二、 学校德育与主体的知、情、行 | 第100-110页 |
三、 “自我”教育与德性发展 | 第110-114页 |
四、 学校德育系统的整体构型及复杂性评价 | 第114-125页 |
附录: 参考文献 | 第125-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