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6页 |
1.1 前言 | 第7页 |
1.2 螺旋霉素概述 | 第7-12页 |
1.2.1 理化性质和结构特点 | 第7-9页 |
1.2.2 抗菌活性 | 第9-10页 |
1.2.3 生物合成机理 | 第10-12页 |
1.3 螺旋霉素菌种选育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3.1 菌种特性 | 第12-13页 |
1.3.2 菌种的保藏 | 第13-14页 |
1.3.3 菌种的选育 | 第14-16页 |
1.4 螺旋霉素发酵工艺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1.4.1 对培养基成分的研究 | 第17-20页 |
1.4.2 对发酵工艺控制的研究 | 第20-24页 |
1.5 小结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螺旋霉素高产菌种的理化性选育 | 第26-36页 |
2.1 前言 | 第26页 |
2.2 耐2-去氧葡萄糖变株的选育 | 第26-29页 |
2.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页 |
2.2.2 结果与讨论 | 第27-29页 |
2.3 缬氨酸诱导变株的选育 | 第29-30页 |
2.3.1 材料与方法 | 第29页 |
2.3.2 结果与讨论 | 第29-30页 |
2.4 耐油突变株的选育 | 第30-32页 |
2.4.1 材料与方法 | 第31页 |
2.4.2 结果与讨论 | 第31-32页 |
2.5 螺旋霉素抗性菌株的选育 | 第32-34页 |
2.5.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2.5.2 结果与讨论 | 第33-34页 |
2.6 XCH9-15的遗传稳定性 | 第34-35页 |
2.7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螺旋霉素发酵工艺研究 | 第36-49页 |
3.1 前言 | 第36页 |
3.2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36-39页 |
3.2.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37-39页 |
3.3 前体对螺旋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39-42页 |
3.3.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3.3.2 结果与讨论 | 第40-42页 |
3.4 诱变株XCH9-15与出发株XCH1-23发酵特性的比较 | 第42-45页 |
3.4.1 材料与方法 | 第42页 |
3.4.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3.5 以混和脂肪酸代替豆油的试验 | 第45-48页 |
3.5.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3.5.2 结果与讨论 | 第46-48页 |
3.6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螺旋霉素发酵工艺控制研究 | 第49-58页 |
4.1 前言 | 第49-50页 |
4.2 温度对螺旋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50-53页 |
4.2.1 材料与方法 | 第50页 |
4.2.2 结果与讨论 | 第50-53页 |
4.3 补料对螺旋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53-56页 |
4.3.1 材料与方法 | 第54页 |
4.3.2 结果与讨论 | 第54-56页 |
4.4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