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3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生态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12页 |
1.1.2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 | 第12-13页 |
1.1.3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 | 第13页 |
1.1.4 生态环境恶化治理紧迫性的需要 | 第13页 |
1.2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研究进展 | 第13-30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22页 |
1.2.1.1 河流单一目标管理模式 | 第13-14页 |
1.2.1.2 河流综合管理模式研究 | 第14-17页 |
1.2.1.3 稀释用水研究 | 第17页 |
1.2.1.4 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河流流量研究 | 第17-21页 |
1.2.1.5 国外研究方法分析 | 第21-22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2-30页 |
1.2.2.1 生态需水概念的演化过程 | 第22-24页 |
1.2.2.2 生态需水起步性研究阶段 | 第24-28页 |
1.2.2.3 稀释用水研究 | 第28-29页 |
1.2.2.4 国内研究方法分析 | 第29-30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生态环境需水理论 | 第32-51页 |
2.1 生态环境需水的界定 | 第32-36页 |
2.1.1 国内外对生态环境需水的界定现状 | 第32-34页 |
2.1.2 本文对生态、环境需水的界定 | 第34-36页 |
2.1.2.1 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 | 第34-35页 |
2.1.2.2 生态需水和环境需水 | 第35页 |
2.1.2.3 广义生态需水和狭义生态需水 | 第35-36页 |
2.2 生态需水的研究范畴 | 第36-40页 |
2.2.1 干旱区生态需水 | 第36-40页 |
2.2.1.1 非河流带生态系统需水 | 第38页 |
2.2.1.2 河流带生态系统需水 | 第38-40页 |
2.2.2 入海河流生态系统需水 | 第40页 |
2.3 生态需水机理研究 | 第40-43页 |
2.3.1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 第40-41页 |
2.3.2 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 第41-42页 |
2.3.3 生态需水机理 | 第42-43页 |
2.4 生态需水遵循的原则和理论研究基础 | 第43-49页 |
2.4.1 遵循的原则 | 第43-44页 |
2.4.2 生态需水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4-49页 |
2.4.2.1 生态学理论基础 | 第44-48页 |
2.4.2.2 水文学理论基础 | 第48-49页 |
2.5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河流基本生态需水和输沙需水研究 | 第51-67页 |
3.1 河流基本生态需水研究 | 第51-59页 |
3.1.1 本文提出的水文学方法 | 第51-54页 |
3.1.2 物理生境模拟法 | 第54-56页 |
3.1.3 生态学评价方法 | 第56-59页 |
3.1.3.1 河流等级理论 | 第56-57页 |
3.1.3.2 受试生物的选择 | 第57-58页 |
3.1.3.3 研究方法 | 第58-59页 |
3.2 防止河道淤积的输沙需水研究 | 第59-66页 |
3.2.1 输沙需水影响因素研究 | 第59-62页 |
3.2.1.1 泥沙来源分析 | 第59-60页 |
3.2.1.2 输沙需水影响因素分析 | 第60-62页 |
3.2.2 输沙需水模型研究 | 第62-66页 |
3.2.2.1 冲淤计算法 | 第62-63页 |
3.2.2.2 经验模型计算法 | 第63-66页 |
3.3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自净需水和引水稀释用水研究 | 第67-84页 |
4.1 自净需水和引水稀释用水的区分 | 第67-68页 |
4.1.1 自净需水概念 | 第67-68页 |
4.1.2 引水稀释用水概念 | 第68页 |
4.2 水功能区区划 | 第68-70页 |
4.2.1 水功能区区划的原则 | 第68-69页 |
4.2.2 水功能区的水质标准 | 第69-70页 |
4.3 自净需水研究 | 第70-76页 |
4.3.1 水环境容量分析 | 第70-71页 |
4.3.2 自净需水模型研究 | 第71-76页 |
4.3.2.1 自净需水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72页 |
4.3.2.2 自净需水模型的建立 | 第72-76页 |
4.4 引水稀释用水研究 | 第76-83页 |
4.4.1 引水稀释作用分析 | 第76-78页 |
4.4.1.1 引水稀释的正面作用 | 第76-77页 |
4.4.1.2 引水稀释的负面作用 | 第77页 |
4.4.1.3 太湖流域引水稀释实践 | 第77-78页 |
4.4.2 引水稀释适用条件研究 | 第78-79页 |
4.4.3 选择稀释污染物的原则 | 第79页 |
4.4.4 引水稀释模型的建立 | 第79-81页 |
4.4.5 实例研究 | 第81-83页 |
4.5 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维持河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生态需水研究 | 第84-107页 |
5.1 研究边界及尺度的确定 | 第84-86页 |
5.1.1 尺度、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 | 第84-85页 |
5.1.2 尺度确定原则 | 第85-86页 |
5.2 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水分的关系 | 第86-90页 |
5.2.1 生态系统结构和水分的关系 | 第86-89页 |
5.2.1.1 全球尺度下生态系统结构和水分 | 第87页 |
5.2.1.2 景观格局变化和水分 | 第87-88页 |
5.2.1.3 干旱区生态系统结构和水分 | 第88-89页 |
5.2.2 生态系统功能和水分的关系 | 第89-90页 |
5.2.2.1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 第89页 |
5.2.2.2 生态系统功能和水分 | 第89-90页 |
5.3 无人工绿洲影响下的生态需水模型研究 | 第90-105页 |
5.3.1 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现状下的生态需水模型研究 | 第91-93页 |
5.3.1.1 建模原理 | 第91页 |
5.3.1.2 模型的建立 | 第91-92页 |
5.3.1.3 计算实例 | 第92-93页 |
5.3.2 维持最小抗性面积下的生态需水模型研究 | 第93-105页 |
5.3.2.1 建模原理 | 第94页 |
5.3.2.2 建模影响因素分析 | 第94-96页 |
5.3.2.3 潜水含水层渗流基本微分方程 | 第96-99页 |
5.3.2.4 模型的建立 | 第99-103页 |
5.3.2.5 实例计算 | 第103-105页 |
5.4 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六章 生态用水比例—衡量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指标 | 第107-116页 |
6.1 生态系统保护目标的确定 | 第107页 |
6.2 生态用水和经济用水关系的分析 | 第107页 |
6.3 生态用水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7-109页 |
6.3.1 自然因素对生态需水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6.3.2 人为因素对生态用水的影响 | 第109页 |
6.4 生态用水比例——衡量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指标 | 第109-111页 |
6.4.1 生态用水比例概念及数学描述 | 第110-111页 |
6.4.2 生态需水比例概念及指标建立 | 第111页 |
6.4.3 生态用水比例和生态需水比例比较评判 | 第111页 |
6.5 实例研究 | 第111-114页 |
6.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11-112页 |
6.5.2 实例分析 | 第112-114页 |
6.6 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16-120页 |
7.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6-117页 |
7.2 创新点 | 第117-118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