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1章 文献研究 | 第12-20页 |
| 1 中西医学对疼痛的认识及联系 | 第12-13页 |
| ·疼痛的中西医治疗 | 第12-13页 |
| ·中医经典著作关于疼痛及其治疗的阐述 | 第13页 |
| 2 针刺镇痛机制 | 第13-18页 |
| ·脊髓的闸门调控(闸门控制学说) | 第13-14页 |
| ·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DNIC) | 第14-16页 |
| ·节段性(闸门控制学说)、全身性镇痛机制(DNIC效应)与刺激量的关系 | 第16-18页 |
| 3 问题与展望 | 第18-20页 |
| 第2章 临床研究 | 第20-32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 ·病例来源 | 第20页 |
| ·招募慢性颈痛患者的流程与标准 | 第20-21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 ·随机方法 | 第21页 |
| ·实验实施方案与步骤 | 第21-23页 |
| ·观测指标 | 第23页 |
|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 3. 课题结果分析 | 第24-32页 |
| ·病例完成及脱落情况 | 第24-25页 |
| ·受试者基本情况比较 | 第25页 |
| ·不良反应观察 | 第25页 |
| ·临床疗效比较 | 第25-32页 |
| 第3章 讨论 | 第32-40页 |
| 1 本研究根据同异神经节段取穴的基础理论依据 | 第32-35页 |
| ·闸门控制理论(Gate Control theory) | 第32页 |
| ·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DNIC) | 第32-35页 |
| 2 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 第35-39页 |
| ·四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 第35-36页 |
| ·同、异神经节段取穴及刺激量的分析 | 第36-37页 |
| ·痛阈的变化分析 | 第37-38页 |
| ·选穴方面 | 第38-39页 |
| 3. 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分析 | 第39-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附录 | 第44-50页 |
| 附录1: NPQ颈痛量表 | 第44-46页 |
| 附录2: 简式McGill疼痛问卷 | 第46-47页 |
| 附录3: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