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经营学、森林计测学、森林经理学论文--森林计测学(测树学)论文--林分测定论文

用非线性理论研究以“3S”为基础的森林蓄积定量估测

中文摘要第1-9页
英文摘要第9-13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综述第13-19页
 1.1 航天遥感蓄积估测研究现状第13-15页
  1.1.1 航天遥感数据的多元估测方法第13页
  1.1.2 考虑交互作用的蓄积估测第13-14页
  1.1.3 考虑林学特征和环境特征的蓄积估测第14-15页
  1.1.4 国外研究状况第15页
 1.2 航天遥感蓄积估测存在的问题第15-17页
 1.3 蓄积估测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7页
  1.3.1 研究目的第17页
  1.3.2 研究意义第17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7-19页
第二章 用“3S”估测森林总蓄积及郁闭度第19-40页
 2.1 基本思想第19页
 2.2 蓄积估测变量设置第19-20页
 2.3 蓄积估测自变量优选第20-28页
  2.3.1 变量选择原则第20-22页
  2.3.2 自变量选择方法第22-28页
 2.4 郁闭度估测自变量优选第28-32页
  2.4.1 预备研究第28页
  2.4.2 郁闭度估测自变量优选第28-32页
 2.5 郁闭度与蓄积的关系分析第32-34页
 2.6 GIS、GPS在郁闭度及蓄积估测中的作用第34-36页
  2.6.1 GPS在郁闭度及蓄积估测中的作用第34-35页
  2.6.2 GIS在郁闭度及蓄积估测中的作用第35-36页
 2.7 地面样地数量研究第36-39页
 2.8 本章结论及问题第39-40页
  2.8.1 结论第39页
  2.8.2 存在问题第39-40页
第三章 用岭估计及稳健估计估测森林郁闭度及蓄积第40-67页
 3.1 LS估计存在的缺陷第40-53页
  3.1.1 复共线性分析第41-42页
  3.1.2 复共线性诊断第42-50页
  3.1.3 异常值对蓄积估测的影响第50-52页
  3.1.4 结论第52-53页
 3.2 用岭估计估测森林郁闭度及蓄积第53-63页
  3.2.1 岭估计定义第53-54页
  3.2.2 岭参数选择第54-62页
  3.2.3 岭估计实例第62-63页
 3.3 用稳健估计估测森林蓄积第63-66页
  3.3.1 稳健估计原理第63-65页
  3.3.2 稳健估计实例第65-66页
 3.4 本章结论第66-67页
第四章 遥感图像几何精校正对蓄积估测的影响第67-106页
 4.1 几何校正的意义第67-68页
 4.2 几何精校正方法第68-71页
  4.2.1 几何精校正原理第68页
  4.2.2 重采样成图法几何精校正第68-71页
 4.3 样地灰度值提取方法分析第71-72页
 4.4 遥感区域大小对蓄积和郁闭度估测的影响第72-95页
  4.4.1 3幅值图像几何精校正精度第72-73页
  4.4.2 遥感区域大小对郁闭度估测的影响第73-89页
  4.4.3 遥感区域大小对蓄积估测的影响第89-95页
 4.5 GPS定位在遥感图像几何精校正中的应用第95-105页
  4.5.1 GPS定位用于几何精校正的构想第95-96页
  4.5.2 森林资源监测所用坐标系及基本参数第96页
  4.5.3 WGS-84坐标与北京54及国家80坐标之间的相互转换第96-101页
  4.5.4 手持式GPS接收机林区定位的稳定性分析第101-105页
 4.6 本章结论第105-106页
第五章 神经网络在森林资源估测中的应用第106-123页
 5.1 BP网络在森林资源估测中的应用第106-117页
  5.1.1 神经网络概述第106-107页
  5.1.2 BP网络第107-110页
  5.1.3 BP网络在森林资源估测中的应用第110-117页
 5.2 径向基函数网络在森林资源估测中的应用第117-122页
  5.2.1 径向基网络结构第117-118页
  5.2.2 向基函数网络的设计第118页
  5.2.3 径向基函数网络仿真第118-119页
  5.2.4 径向基函数网络估测森林郁闭度第119-120页
  5.2.5 径向基网络估测森林蓄积第120-122页
 5.3 本章结论第122-123页
第六章 用非线性方法研究落实到地段的蓄积估测第123-132页
 6.1 基本思想第123页
 6.2 试验区简介第123-126页
 6.3 用BP网络研究落实到地段的蓄积估测第126-128页
 6.4 用径向基网络研究落实到地段的蓄积估测第128-130页
 6.5 结论第130-132页
第七章 森林资源估测软件实现第132-133页
 7.1 开发平台简介第132页
 7.2 郁闭度及蓄积变量优选程序第132页
 7.3 郁闭度及蓄积估测第132页
 7.4 通用坐标转换程序第132-133页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第133-135页
 8.1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第133-134页
 8.2 讨论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0页
后记第140-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判别分析和神经网络技术的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实证研究
下一篇:真丝纤维微空隙生成及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