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社会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产业结构论文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19-26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9-20页
        1.1.1 研究背景第19-20页
        1.1.2 研究目的第20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20-22页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20-21页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第21-22页
    1.3 研究的方法第22-23页
        1.3.1 规范分析法第22页
        1.3.2 实证分析法第22页
        1.3.3 投入产出法第22-23页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第23-24页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第24-26页
        1.5.1 主要创新点第25页
        1.5.2 不足之处第25-26页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26-45页
    2.1 国外文献综述第26-31页
        2.1.1 产业结构界定第26-27页
        2.1.2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第27-30页
        2.1.3 产业结构调整方式选择第30-31页
        2.1.4 产业结构发展水平测度第31页
    2.2 国内文献综述第31-42页
        2.2.1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第31-32页
        2.2.2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第32-38页
        2.2.3 产业政策有效性争论第38-39页
        2.2.4 最优产业结构测算第39-40页
        2.2.5 主导产业选择第40页
        2.2.6 产业结构调整方式第40-41页
        2.2.7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第41-42页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第42-44页
        2.3.1 研究文献评价第43页
        2.3.2 本文拓展方向第43-44页
    2.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3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第45-66页
    3.1 基本概念的界定第45-49页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概念第45-46页
        3.1.2 产业、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概念第46-49页
    3.2 产业结构调整一般理论第49-56页
        3.2.1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第49-53页
        3.2.2 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模式第53-55页
        3.2.3 产业结构调整的评价指标第55-56页
    3.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第56-65页
        3.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论述第56-58页
        3.3.2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第58-60页
        3.3.3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目标第60-61页
        3.3.4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径第61-63页
        3.3.5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式第63-64页
        3.3.6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第64-65页
    3.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4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现状与问题分析第66-80页
    4.1 进入新时代前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第66-70页
        4.1.1 改革开放前特殊的“工业化”阶段第66-67页
        4.1.2 改革开放后从纠正失衡到均衡发展阶段第67-69页
        4.1.3 本世纪以来重工业化阶段第69-70页
    4.2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变化新趋势第70-74页
        4.2.1 产业产值结构逐渐实现高度化第71页
        4.2.2 产业要素配置结构日趋合理化第71-72页
        4.2.3 产业发展动力结构以技术创新为主第72-73页
        4.2.4 产业组织结构不断趋于优化第73-74页
        4.2.5 产业区域布局结构日渐协同化第74页
    4.3 当前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74-79页
        4.3.1 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存在的问题第74-78页
        4.3.2 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第78-79页
    4.4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5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分析第80-111页
    5.1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第80-88页
        5.1.1 第一产业结构现状第80-84页
        5.1.2 第一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第84-86页
        5.1.3 第一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第86-88页
    5.2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第88-102页
        5.2.1 第二产业结构现状第88-98页
        5.2.2 第二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第98-101页
        5.2.3 第二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第101-102页
    5.3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第102-110页
        5.3.1 第三产业结构现状第102-106页
        5.3.2 第三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第106-109页
        5.3.3 第三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第109-110页
    5.4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第6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和方向选择第111-135页
    6.1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式选择第111-121页
        6.1.1 变量的选取第111-113页
        6.1.2 模型的建立第113-114页
        6.1.3 实证分析第114-120页
        6.1.4 实证分析结论第120-121页
    6.2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选择第121-133页
        6.2.1 模型的设定第121-124页
        6.2.2 数据的选取第124页
        6.2.3 影响力系数分析第124-128页
        6.2.4 感应度系数分析第128-131页
        6.2.5 赫希曼判别基准分析第131-132页
        6.2.6 实证分析结论第132-133页
    6.3 本章小结第133-135页
第7章 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验借鉴第135-154页
    7.1 美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及经验借鉴第135-138页
        7.1.1 美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第135-137页
        7.1.2 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第137-138页
    7.2 英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及经验借鉴第138-142页
        7.2.1 英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第138-141页
        7.2.2 英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第141-142页
    7.3 德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及经验借鉴第142-147页
        7.3.1 德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第142-146页
        7.3.2 德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第146-147页
    7.4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及经验借鉴第147-151页
        7.4.1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第147-151页
        7.4.2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第151页
    7.5 本章小结第151-154页
第8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建议第154-167页
    8.1 多措并举,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154-156页
        8.1.1 高度重视市场决定性作用第154-155页
        8.1.2 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职能第155-156页
        8.1.3 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156页
    8.2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第156-159页
        8.2.1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157页
        8.2.2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第157-158页
        8.2.3 加快农业创新驱动速度第158-159页
        8.2.4 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第159页
    8.3 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为机遇,推动工业向4.0 迈进第159-162页
        8.3.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第159-160页
        8.3.2 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第160页
        8.3.3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第160-161页
        8.3.4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第161-162页
    8.4 以中国制造2025 为指引,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第162-164页
        8.4.1 政府全面统筹规划第162页
        8.4.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第162-163页
        8.4.3 完善创新体系建设第163页
        8.4.4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第163-164页
    8.5 统筹协调,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第164-167页
        8.5.1 健全发展机制体制第164-165页
        8.5.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第165页
        8.5.3 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第165-166页
        8.5.4 实施一地一策方案第166页
        8.5.5 加大宣传力度第166-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81页
致谢第181-18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182-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足迹视角下的保护区生态—经济协调度评估--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下一篇:欠发达地区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以甘肃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