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44页 |
| ·多晶透明陶瓷 | 第13页 |
| ·多晶透明陶瓷材料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 第13-17页 |
| ·照明领域的应用 | 第13-14页 |
| ·激光陶瓷介质 | 第14-17页 |
| ·多晶透明氧化铝陶瓷的制备研究进展 | 第17-33页 |
| ·原料制备方法 | 第17-19页 |
| ·高纯氧化铝粉体的制备方法 | 第19-23页 |
| ·高纯氧化铝粉体的基本性能 | 第23-30页 |
| ·制备方法对粉体表观性能的影响 | 第23-25页 |
| ·高纯氧化铝粉体团聚状态 | 第25-30页 |
| ·成型方法 | 第30-32页 |
| ·烧结方法 | 第32-33页 |
| ·多晶透明氧化铝陶瓷的透光率 | 第33-41页 |
| ·本征因素和环境因素对透光性能的影响 | 第33-35页 |
| ·晶体结构对透光性的影响研究 | 第35-39页 |
| ·透明陶瓷的透光性理论研究 | 第35-37页 |
| ·决定透明氧化铝陶瓷透明度的结构因素 | 第37-39页 |
| ·掺杂元素对晶体结构和光谱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39-41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案和意义 | 第41-44页 |
| 第2章 亚微米类球形高纯氧化铝粉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 第44-78页 |
| ·引言 | 第44-45页 |
| ·硫酸铝铵热解动力学分析 | 第45-49页 |
| ·硫酸铝铵热分解过程的化学热力学判断 | 第45-47页 |
| ·硫酸铝铵分解化学动力学 | 第47-49页 |
| ·试验方法 | 第49-51页 |
| ·氧化铝粉体制备 | 第49-51页 |
| ·高纯硫酸铝铵晶体制备 | 第49-50页 |
| ·高纯氧化铝粉制备 | 第50-51页 |
| ·性能测试 | 第51页 |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1-76页 |
| ·硫酸铝铵热解过程 | 第51-57页 |
| ·硫酸铝铵热解相变 | 第51-54页 |
| ·相变温度对晶核尺寸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54-57页 |
| ·原晶形成过程与形貌 | 第57-66页 |
| ·热解工艺对原晶形貌的影响 | 第57-62页 |
| ·原晶形貌的形核 | 第62-63页 |
| ·一次原晶形貌形成过程 | 第63-66页 |
| ·高纯氧化铝粉体的表观性能 | 第66-71页 |
| ·团聚体形成的原因 | 第66-69页 |
| ·晶体形貌对粉体粒度分布的影响 | 第69-71页 |
| ·氧化铝粉体加热致密化特性 | 第71-76页 |
| ·烧结致密化特点及表征 | 第71-74页 |
| ·烧结活性及其影响 | 第74-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3章 多晶透明氧化铝陶瓷晶相结构的研究 | 第78-117页 |
| ·粉体性能对多晶透明氧化铝晶相结构的形成影响研究 | 第78-89页 |
| ·试验过程 | 第78-7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9-89页 |
| ·原晶形貌的影响 | 第79-83页 |
| ·粉体表观性能影响 | 第83-89页 |
| ·分散性能及其对多晶透明氧化铝晶相结构的影响 | 第89-100页 |
| ·试验过程 | 第89-9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0-100页 |
| ·表面活性剂对α-Al_2O_3亚微米氧化铝粉的分散特性影响 | 第90-97页 |
| ·湿法球磨机械分散作用 | 第97-99页 |
| ·分散效果对透明氧化铝的晶体结构的影响 | 第99-100页 |
| ·外加剂对多晶透明氧化铝晶相结构的影响 | 第100-116页 |
| ·试验过程 | 第100-10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16页 |
| ·氧化铝陶瓷晶体生长特性分析 | 第101-102页 |
| ·单元素外加剂氧化镁的作用 | 第102-106页 |
| ·复合元素外加剂的作用 | 第106-111页 |
| ·外加剂与晶体结构的物理性能关系 | 第111页 |
| ·不同外加剂的陶瓷光谱特性 | 第111-1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 第4章 透明氧化铝陶瓷产品制备研究 | 第117-129页 |
| ·主要生产原料、主要生产设备 | 第117-118页 |
| ·主要制备工艺研究 | 第118-125页 |
| ·二次颗粒组成及形貌研究 | 第118-120页 |
| ·干压成型的研究 | 第120-121页 |
| ·烧成制度的研究 | 第121-125页 |
| ·生产工艺制备 | 第125-126页 |
| ·产品微观结构及性能 | 第126页 |
| ·产品微观结构 | 第126页 |
| ·产品性能检验 | 第126页 |
| ·生产产品介绍 | 第126-129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3页 |
| ·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 第129-131页 |
| ·本文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131-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3-13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139-140页 |
| 致谢 | 第140-141页 |
| 研究生履历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