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重构装配线建模、平衡及调度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图清单 | 第14-16页 |
表清单 | 第16-17页 |
缩略词表 | 第17-18页 |
1 绪论 | 第18-42页 |
·引言 | 第18-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9-25页 |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制造模式的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可重构制造系统 | 第20-22页 |
·可重构装配线 | 第22-2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36页 |
·可重构装配线系统建模研究 | 第25-28页 |
·可重构装配线平衡研究 | 第28-31页 |
·可重构装配线优化调度研究 | 第31-34页 |
·可重构装配线评价体系研究 | 第34-36页 |
·选题意义及本文主要内容 | 第36-39页 |
·选题意义 | 第36-37页 |
·尚存问题及本文主要内容 | 第37-39页 |
·本文章节安排 | 第39-42页 |
2 可重构装配线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 第42-54页 |
·引言 | 第42页 |
·系统需求分析 | 第42-43页 |
·可重构装配线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 第43-51页 |
·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43-45页 |
·系统的功能结构 | 第45-50页 |
·系统体系结构特征 | 第50-51页 |
·可重构装配线管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3 基于ATCPN的可重构装配线建模研究 | 第54-74页 |
·引言 | 第54-55页 |
·面向Agent的赋时着色Petri网的定义 | 第55-57页 |
·可重构装配线建模方法 | 第57-64页 |
·装配资源分类 | 第57页 |
·装配资源的ATCPN模型 | 第57-61页 |
·可重构装配单元构建 | 第61-62页 |
·可重构装配线系统模型的构建 | 第62页 |
·可重构装配线性能指标分析 | 第62-64页 |
·基于ATCPN的可重构装配线交互协议建模 | 第64-67页 |
·AUML模型向ATCPN模型的映射规则 | 第64-66页 |
·ATCPN协议模型的简化 | 第66-67页 |
·基于ATCPN的可重构装配线的交互协议建模步骤 | 第67页 |
·工程应用 | 第67-73页 |
·冲突分析 | 第69-70页 |
·多Agent交互协议分析 | 第70-73页 |
·基于ATCPN的可重构装配线建模特点 | 第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4 基于混合遗传算法的可重构装配线平衡研究 | 第74-88页 |
·引言 | 第74页 |
·可重构装配线平衡问题的描述 | 第74-79页 |
·可重构装配线平衡的特点 | 第74-75页 |
·装配模型的优先关系和优先图 | 第75-77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77-79页 |
·基于改进混合遗传算法的可重构装配线平衡算法 | 第79-86页 |
·编码 | 第79-80页 |
·解码 | 第80页 |
·适用度函数 | 第80页 |
·遗传算子 | 第80-81页 |
·交叉、变异概率的确定 | 第81-82页 |
·初始温度选择及退温操作 | 第82页 |
·算法流程 | 第82-83页 |
·算法验证 | 第83-86页 |
·工程应用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5 可重构装配线多目标优化调度研究 | 第88-109页 |
·引言 | 第88-89页 |
·可重构装配线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 第89-92页 |
·空闲和未完工的作业量最小的目标函数 | 第89-91页 |
·零部件使用速率均匀化目标函数 | 第91-92页 |
·最小化装配线调整费用 | 第92页 |
·可重构装配线多目标调度算法 | 第92-99页 |
·Pareto解集概念 | 第92-93页 |
·基因编码 | 第93页 |
·遗传操作 | 第93-94页 |
·分级方法 | 第94-95页 |
·小生境技术 | 第95-96页 |
·Pareto优化解集过滤 | 第96-97页 |
·精英保留策略 | 第97页 |
·算法流程 | 第97-98页 |
·算法验证 | 第98-99页 |
·可重构装配线多目标调度决策模型 | 第99-104页 |
·指标值的规范化 | 第100页 |
·组合赋权法 | 第100-103页 |
·基于灰关联多目标决策模型 | 第103-104页 |
·工程应用 | 第104-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6 可重构装配线评价体系研究 | 第109-125页 |
·引言 | 第109页 |
·可重构装配线的评价体系及其指标内涵 | 第109-118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9-112页 |
·评价指标的定义 | 第112-117页 |
·评价指标值的获取 | 第117-118页 |
·可重构装配线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118-121页 |
·决策准则的确定 | 第118-119页 |
·可重构装配线模糊优选评价过程 | 第119-121页 |
·工程应用 | 第121-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7 可重构装配线管理系统的开发 | 第125-141页 |
·引言 | 第125页 |
·可重构装配线管理系统的开发 | 第125-133页 |
·基于CORBA的系统集成框架 | 第125-126页 |
·系统Agent结构模型 | 第126-127页 |
·系统Agent之间的通信机制 | 第127-130页 |
·装配资源的信息模型 | 第130-131页 |
·ATCPN模型的仿真建模工具开发 | 第131-133页 |
·可重构装配线管理原型系统 | 第133-140页 |
·任务管理 | 第133-134页 |
·装配资源管理 | 第134-135页 |
·重构管理 | 第135-137页 |
·装配线平衡 | 第137-138页 |
·装配线调度 | 第138-140页 |
·装配线评价体系 | 第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141-144页 |
·研究总结 | 第141-143页 |
·研究展望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57-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