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导论 | 第17-23页 |
一 | 第17-19页 |
二 | 第19-21页 |
三 | 第21-23页 |
第一章 监督权利的理论分析 | 第23-49页 |
第一节 监督权利的基本内涵和性质辨析 | 第23-39页 |
一、从“监督”到“监督权力”和“监督权利” | 第23-27页 |
二、监督权利的性质辨析 | 第27-34页 |
三、监督权利的性质定位 | 第34-37页 |
四、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监督权利 | 第37-39页 |
第二节 监督权利的价值和功能 | 第39-49页 |
一、监督权利的价值分析 | 第39-42页 |
二、监督权利的功能 | 第42-49页 |
第二章 近代中国监督权利的源起 | 第49-101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监督权利的萌芽 | 第49-60页 |
一、中国古代的监督——民众对官员偶发的监督活动 | 第50-55页 |
二、古代中国民众监督活动的特点和局限 | 第55-57页 |
三、中国古代无法产生监督权利的原因 | 第57-60页 |
第二节 近代监督权利思想的起源和理论准备 | 第60-87页 |
一、清末监督权利思想和观念的产生和传播 | 第61-75页 |
二、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的民权意识和监督权利思想的强化 | 第75-81页 |
三、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监督思想的弘扬 | 第81-87页 |
第三节 近代中国监督权利的初步尝试 | 第87-101页 |
一、清末制宪背景下臣民政治权利的提出 | 第87-90页 |
二、清末宪法性文件对监督权利的部分确认 | 第90-93页 |
三、清末监督权利的初步实践 | 第93-96页 |
四、对近代中国监督权利理论的解析 | 第96-101页 |
第三章 近代中国监督权利的演进 | 第101-166页 |
第一节 中华民国初期对监督权利的法律确认及其实践 | 第101-120页 |
一、中华民国初期宪法性文件对监督权利的规定 | 第101-108页 |
二、体现人民作为监督权利主体的思想观念的改变 | 第108-113页 |
三、保障监督权利行使的机构设置 | 第113-117页 |
四、中华民国初期监督权利的实践 | 第117-120页 |
五、对中华民国初期监督权利的总结 | 第120页 |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监督权利 | 第120-145页 |
一、国民党政府时期宪法性文件对监督权利的规定 | 第120-126页 |
二、国民党政府时期与监督权利有关的思想论战 | 第126-131页 |
三、国民党政府时期监督官吏机构的设置 | 第131-138页 |
四、国民党政府时期人民监督权利的实践 | 第138-143页 |
五、对国民党政府时期监督权利的思想和实践的评价 | 第143-145页 |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人民的监督权利 | 第145-166页 |
一、监督权利的曙光 | 第145-150页 |
二、人民革命根据地宪法性文件对监督权利的确认和保障 | 第150-153页 |
三、革命根据地保障人民行使监督权利的机构设置 | 第153-156页 |
四、革命根据地监督权利的民主实践 | 第156-161页 |
五、人民革命根据地时期监督权利理论和实践的宪政意义 | 第161-166页 |
第四章 新中国监督权利的发展 | 第166-220页 |
第一节 新中国监督权利概述 | 第166-171页 |
一、新中国监督权利的发展历程 | 第166-168页 |
二、《共同纲领》和历部宪法对监督权利规定的演进 | 第168-171页 |
第二节 从《共同纲领》到1954年宪法:公民监督权利的新起点 | 第171-185页 |
一、新中国监督权利的思想基础 | 第171-175页 |
二、建国初期监督权利的法律保障 | 第175-180页 |
三、建国初期公民行使监督权利的生动实践 | 第180-182页 |
四、对建国初期监督权利的评析 | 第182-185页 |
第三节 1957年时“反右”到75年、78年宪法:监督权利的挫折 | 第185-195页 |
一、反右扩大化——监督权利的夭折 | 第185-187页 |
二、75年宪法对监督权利的漠视 | 第187-189页 |
三、“文革”期间监督权利的两重性——滥用与剥夺 | 第189-191页 |
四、对监督权利劫难的思考 | 第191-195页 |
第四节 1982年宪法以来:公民监督权利的复兴 | 第195-220页 |
一、邓小平监督理论和监督权利思想 | 第195-198页 |
二、监督权利的宪法和法律保障 | 第198-206页 |
三、监督权利的制度保障 | 第206-211页 |
四、近年来监督权利的发展 | 第211-213页 |
五、对82年宪法以来监督权利发展的思考 | 第213-220页 |
第五章 我国当代监督权利的发展方向 | 第220-257页 |
第一节 构建监督权利充分实现的条件 | 第220-234页 |
一、创造监督权利行使的组织化、社会化条件 | 第220-224页 |
二、保障公民知情权,实现政务活动的公开化 | 第224-226页 |
三、监督权利和监督权力的良性互动 | 第226-232页 |
四、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 第232-234页 |
第二节 确立监奋权利实现的方向 | 第234-257页 |
一、批评、建议权的规范化 | 第235-240页 |
二、申诉、控告、检举权的法治化 | 第240-246页 |
三、国家赔偿的常态化 | 第246-251页 |
四、信访制度向法治化回归 | 第251-257页 |
结语 | 第257-262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27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74-275页 |
后记 | 第275-2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