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导论 | 第8-16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学习兴趣研究基本理论 | 第9-12页 |
·对兴趣界定研究 | 第10页 |
·对兴趣的形成机制理论的研究 | 第10-11页 |
·对兴趣培养策略及其依据的研究 | 第11-12页 |
·问题提出 | 第12-14页 |
·兴趣研究的不足 | 第12页 |
·对已有兴趣形成机制的思考 | 第12-14页 |
·研究的内容与假设 | 第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假设 | 第14页 |
·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的方法与取向 | 第14-15页 |
·研究取向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兴趣与学习兴趣 | 第15页 |
·兴趣激发 | 第15-16页 |
2 兴趣激发机制的感知需要模型的提出 | 第16-28页 |
·兴趣激发机制的理论前提 | 第16-23页 |
·兴趣的影响因素追溯 | 第16-19页 |
·兴趣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分析 | 第19-23页 |
·兴趣激发机制的感知需要模型提出 | 第23-25页 |
·兴趣激发的三条途径 | 第23-24页 |
·兴趣激发机制的初步结构 | 第24-25页 |
·对兴趣激发机制初步结构的探讨 | 第25页 |
·兴趣激发机制的感知需要归因的提出 | 第25-28页 |
3 兴趣激发机制感知需要模型的理论推演与架构 | 第28-44页 |
·兴趣激发机制感知需要模型的完善与理论推演 | 第28-38页 |
·人的需要分析 | 第28-36页 |
·从需要到兴趣 | 第36-38页 |
·兴趣激发的两个基础和两个重要环节 | 第38页 |
·感知需要模型的架构 | 第38-42页 |
·三个基本条件 | 第38页 |
·五条基本途径 | 第38-40页 |
·兴趣的转化 | 第40-41页 |
·兴趣激发感知需要模型的本质 | 第41-42页 |
·模型的进一步注解 | 第42-43页 |
·兴趣发生的原动力 | 第42页 |
·从需要层次上分析 | 第42-43页 |
·感知需要模型的结构维度及内涵 | 第43-44页 |
4 兴趣激发机制的感知需要模型之实证研究 | 第44-70页 |
·研究方法 | 第44页 |
·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 第44页 |
·信度与效度 | 第44页 |
·访谈调查 | 第44-54页 |
·访谈对象 | 第44页 |
·问卷设计 | 第44-45页 |
·研究工具 | 第45页 |
·问卷的修订 | 第45页 |
·资料处理 | 第45-47页 |
·结果分析 | 第47-54页 |
·文献调查 | 第54-58页 |
·调查的目的 | 第54-55页 |
·调查的方法与结果 | 第55页 |
·分析与结论 | 第55-58页 |
·个案研究 | 第58-70页 |
·个案1——Y 教师的疑惑 | 第58-65页 |
·个案2——电脑王学数学 | 第65-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5 基于感知需要模型的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策略的探讨 | 第70-83页 |
·基于感知需要模型的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策略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第70-73页 |
·初中生的需要 | 第70-71页 |
·初中生的感知特点 | 第71-72页 |
·初中数学学科特点 | 第72-73页 |
·兴趣激发策略提出的实践依据 | 第73页 |
·初中生数学兴趣的激发策略提出 | 第73-83页 |
·基于需要层次的兴趣激发策略 | 第73-77页 |
·基于感知需要策略 | 第77-79页 |
·基于需要强度的兴趣激发策略 | 第79-81页 |
·基于需要满足策略 | 第81-83页 |
6 小结与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附录1:访谈问卷 | 第86-88页 |
附录2:封闭型问卷统计总汇 | 第88-89页 |
附录3:读研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