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绪论 | 第5-10页 |
第一节 巴东堂戏的研究现状 | 第6-7页 |
第二节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7-8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 第8-9页 |
第四节 本文运用主要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第一章 巴东堂戏田野调查 | 第10-23页 |
第一节 巴东堂戏的源流与沿革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巴东堂戏的采录环境 | 第11-14页 |
第三节 巴东堂戏演出程序 | 第14-16页 |
第四节 巴东堂戏的传承与变迁 | 第16-23页 |
第二章 巴东堂戏唱腔的特征剖析 | 第23-35页 |
第一节 巴东堂戏之母腔梁山胖筒筒调音乐特征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巴东堂戏大筒子唱腔特征剖析 | 第25-31页 |
第三节 巴东堂戏大筒子腔与梁山胖筒筒调之比较 | 第31-35页 |
第四节 小筒子唱腔及杂腔小调特征剖析 | 第35页 |
第三章 巴东堂戏唱腔的文化阐释 | 第35-52页 |
第一节 巴东堂戏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36-42页 |
第二节 从巴楚文化融合谈巴东堂戏大筒子腔分腔的成因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巴东堂戏分腔特征在梁山调系统内的定位 | 第43-47页 |
第四节 巴东堂戏唱腔所体现的土汉文化交融特点 | 第47-52页 |
结语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一:巴东县地图 | 第57-58页 |
附录二:采风照片 | 第58-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