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30页 |
·复合电镀概述 | 第9-11页 |
·NI-SIC复合镀层发展 | 第11页 |
·复合电沉积机理研究 | 第11-13页 |
·电极过程动力学分析方法 | 第13-21页 |
·循环伏安法 | 第13-14页 |
·电化学阻抗谱 | 第14-17页 |
·电势阶跃法 | 第17-21页 |
·电极行为分析 | 第21-25页 |
·电极表面双电层 | 第21-24页 |
·阴极过程与电极极化 | 第24-25页 |
·电结晶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电沉积成核/生长动力学研究 | 第25-27页 |
·金属沉积层的组织结构和形貌 | 第27-28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实验内容与测试方法 | 第30-37页 |
·化学试剂和仪器 | 第30-31页 |
·实验用化学试剂及规格 | 第30-31页 |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镀前的准备工作 | 第31-32页 |
·复合镀液的配制 | 第31-32页 |
·电极的处理 | 第32页 |
·SIC粉体表面吸附特性表征 | 第32-33页 |
·NI基复合镀层的制备 | 第33页 |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 第33-34页 |
·X-RAY衍射分析 | 第34页 |
·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34-37页 |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5页 |
·计时安培测试 | 第35页 |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第35-36页 |
·极化曲线 | 第36-37页 |
第三章 SIC结构表征及粉体吸附特性研究 | 第37-41页 |
·引言 | 第37页 |
·原始SiC粉体的观察与表征 | 第37-38页 |
·SIC粉体吸附特性表征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NI-SIC复合体系循环伏安分析 | 第41-48页 |
·引言 | 第41页 |
·纯镍电沉积循环伏安行为解析 | 第41-43页 |
·前置峰的讨论 | 第42页 |
·Ni放电行为的探讨 | 第42-43页 |
·NI-SIC复合镀体系循环伏安分析 | 第43-45页 |
·共沉积促进剂对循环伏安特征的影响 | 第45-46页 |
·开路电位 | 第45-46页 |
·循环伏安曲线对比分析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NI-SIC复合电结晶初期成核/生长动力学分析 | 第48-66页 |
·引言 | 第48页 |
·电结晶成核理论 | 第48-52页 |
·电结晶初期行为简析 | 第48-49页 |
·二维圆盘模式下的初始暂态电流 | 第49页 |
·三维生长的暂态电流 | 第49-52页 |
·恒电位阶跃分析 | 第52-62页 |
·纯镍电沉积初期电沉积特征 | 第52-55页 |
·Ni-SiC复合体系的电结晶特征 | 第55-58页 |
·共沉积促进剂对电结晶初期行为的影响 | 第58-62页 |
·不同电极电位下的电沉积形貌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交流阻抗谱分析 | 第66-77页 |
·引言 | 第66页 |
·NI-SIC体系阻抗谱行为 | 第66-68页 |
·共沉积促进剂体系电化学阻抗谱行为分析 | 第68-69页 |
·SIC粉体的加入对阻抗谱行为的影响 | 第69-76页 |
·纯镍与Ni-SiC复合体系阻抗谱对比分析 | 第69-73页 |
·等效电路的建立和拟合 | 第73-75页 |
·电位-阻抗分析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七章 NI-SIC复合镀层耐蚀性研究及电化学机理初探 | 第77-87页 |
·引言 | 第77页 |
·电化学行为分析 | 第77-84页 |
·腐蚀体系中各镀层动态极化曲线分析 | 第77-79页 |
·腐蚀体系镀层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 第79-82页 |
·各腐蚀体系镀层电化学阻抗谱拟合 | 第82-83页 |
·NaCl腐蚀体系镀层电化学阻抗行为拟合分析 | 第83-84页 |
·NaCl+H_2O_2腐蚀体系镀层电化学阻抗行为拟合分析 | 第84页 |
·腐蚀形貌表征 | 第84-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