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9页 |
·等离子体简介 | 第9页 |
·等离子体聚合 | 第9-11页 |
·等离子体聚合物的合成 | 第10-11页 |
·烃的等离子体的聚合 | 第10页 |
·含氮、氧有机化合物的等离子体聚合 | 第10-11页 |
·有机物与非聚合性气体混合物的聚合 | 第11页 |
·等离子体引发聚合 | 第11-15页 |
·等离子体引发聚合及其特点 | 第11页 |
·等离子体引发聚合的单体 | 第11-13页 |
·水溶性烯类单体 | 第12页 |
·苯乙烯及其衔生物 | 第12页 |
·环氧化合物 | 第12-13页 |
·等离子体引发聚合的应用 | 第13-15页 |
·超高分子量聚合物的合成 | 第13页 |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第13页 |
·固相开环聚合 | 第13-14页 |
·等离子体引发接枝聚合 | 第14页 |
·等离子体引发溶剂化聚合 | 第14-15页 |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 | 第15-17页 |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方法 | 第15-17页 |
·等离子体表面处理 | 第15-17页 |
·二氧化碳等离子体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等离子体作用下二氧化碳的转换 | 第17-23页 |
·等离子体转换二氧化碳为一氧化碳 | 第17-19页 |
·离等子体转换二氧化碳为有价值的碳氢化合物 | 第19-22页 |
·离等子体转换二氧化碳为含氧化合物 | 第22-23页 |
·微波技术在高聚物合成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微波用于本体聚合 | 第23-24页 |
·微波用于溶液聚合 | 第24页 |
·微波用于乳液聚合 | 第24-25页 |
·功能高分子的制备 | 第25页 |
·原位法制备无机/聚合物纳米复合微粒材料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原位聚合法 | 第25-26页 |
·原位生成法 | 第26-27页 |
·课题的提出和本论文拟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辉光放电条件下苯乙烯与CO_2的共聚合 | 第29-50页 |
·引言 | 第29-30页 |
·实验部分 | 第30-32页 |
·反应装置 | 第30-31页 |
·原料及试剂 | 第31页 |
·实验步骤 | 第31页 |
·等离子体沉积膜的测试与表征 | 第31-32页 |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31页 |
·付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31页 |
·X 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31-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48页 |
·等离子体反应参数对沉积膜质量的影响 | 第32-35页 |
·放电功率对薄膜沉积质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放电时间对薄膜沉积质量的影响 | 第33页 |
·放电距离对薄膜沉积质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CO_2 流量对薄膜沉积质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结构表征 | 第35-48页 |
·溶解性 | 第35-36页 |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36-37页 |
·FTIR 分析 | 第37-39页 |
·XPS 分析 | 第39-44页 |
·共聚机理 | 第44-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等离子沉积条件对苯乙烯/CO_2共聚膜形貌的影响 | 第50-57页 |
·引言 | 第50页 |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薄膜沉积装置 | 第50页 |
·原料及试剂 | 第50页 |
·实验步骤 | 第50-51页 |
·等离子体沉积膜的表征 | 第51页 |
·光学显微镜分析 | 第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6页 |
·等离子体反应参数对沉积膜形貌的影响 | 第51-56页 |
·放电功率对薄膜形貌的影响 | 第51-52页 |
·放电时间对薄膜形貌的影响 | 第52-53页 |
·放电距离对薄膜形貌的影响 | 第53-54页 |
·CO_2 流量对薄膜形貌的影响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二氧化钛溶胶的制备 | 第57-74页 |
·引言 | 第57页 |
·实验部分 | 第57-59页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57-58页 |
·原料及试剂 | 第57-58页 |
·主要仪器及型号 | 第58页 |
·二氧化钛溶胶的制备过程 | 第58-59页 |
·二氧化钛溶胶的分析测试 | 第59页 |
·二氧化钛溶胶的粒径及分布 | 第59页 |
·二氧化钛溶胶的表面张力测定 | 第59页 |
·付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59页 |
·X 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59页 |
·热失重测试(TGA) | 第59页 |
·X 射线(XRD)分析 | 第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73页 |
·溶胶-凝胶法的反应机理 | 第60-61页 |
·反应条件对二氧化钛溶胶的粒径及分布的影响 | 第61-66页 |
·微波功率对二氧化钛溶胶的粒径及分布的影响 | 第62-63页 |
·反应时间对二氧化钛溶胶的粒径及分布的影响 | 第63-64页 |
·反应温度对二氧化钛溶胶的粒径及分布的影响 | 第64-65页 |
·钛酸丁酯的含量对二氧化钛溶胶的粒径及分布的影响 | 第65-66页 |
·反应条件对二氧化钛溶胶表面张力的影响 | 第66-69页 |
·反应温度对二氧化钛溶胶表面张力的影响 | 第67页 |
·微波功率对二氧化钛溶胶表面张力的影响 | 第67-68页 |
·钛酸丁酯的含量对二氧化钛溶胶表面张力的影响 | 第68-69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9-70页 |
·XPS 分析 | 第70-71页 |
·热失重分析 | 第71-72页 |
·XRD 分析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微波条件下PS/TiO_2复合微球的制备 | 第74-104页 |
·前言 | 第74-75页 |
·实验部分 | 第75-78页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75-76页 |
·原料及试剂 | 第75页 |
·主要仪器及型号 | 第75-76页 |
·微波协助下PS/TiO_2 复合微球的制备 | 第76页 |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 第76-78页 |
·转化率的测定 | 第76-77页 |
·复合乳胶粒子的粒度及其分布测定 | 第77页 |
·复合乳胶粒子的透射电镜(TEM)形貌观察 | 第77页 |
·复合乳胶粒子的扫描电镜(SEM)形貌观察 | 第77页 |
·样品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77页 |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77页 |
·热失重测试(TGA) | 第77-78页 |
·玻璃化转变温度测试(Tg) | 第78页 |
·GPC 分析 | 第7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8-102页 |
·纳米微粒存在下乳液聚合的机理 | 第78-79页 |
·化学键合机理 | 第78页 |
·静电相互作用机理 | 第78-79页 |
·吸附机理 | 第79页 |
·微波辐射乳液聚合反应 | 第79-99页 |
·微波作用原理 | 第79-80页 |
·反应条件对微波辐射乳液聚合的影响 | 第80-83页 |
·反应条件对复合乳胶粒子的粒度及其分布的影响 | 第83-89页 |
·复合乳胶粒子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89-90页 |
·复合乳胶粒子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90-91页 |
·复合乳胶粒子的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91-92页 |
·复合乳胶粒子的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92-97页 |
·复合乳胶粒的热失重(TGA)分析 | 第97页 |
·DSC 分析 | 第97-98页 |
·GPC 分析 | 第98-99页 |
·常规乳液聚合与微波辐射乳液聚合比较 | 第99-102页 |
·两种不同聚合方法对微球粒径分布的影响 | 第99页 |
·聚合方法对微球形貌的影响 | 第99-101页 |
·两种不同聚合方法对PS 玻璃化温度(Tg)的影响 | 第101页 |
·两种不同聚合方法对GPC 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1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