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经济区划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前言 | 第11-16页 |
| ·概述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趋势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6页 |
| 2. 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 | 第16-30页 |
| ·国外经济区划理论 | 第16-21页 |
| ·前苏联经济区划理论 | 第16-18页 |
| ·西方经济区划理论 | 第18-21页 |
| ·国内经济区划理论 | 第21-30页 |
| ·我国经济区的含义 | 第21-22页 |
| ·我国经济区的类型 | 第22-23页 |
| ·我国综合经济区划的原则 | 第23-24页 |
| ·我国主要的经济区划方案 | 第24-27页 |
| ·我国经济区划的实践 | 第27-30页 |
| 3. 综合经济区划方法述评 | 第30-36页 |
| ·综合经济区的划分途径 | 第30页 |
| ·综合经济区划的步骤 | 第30-31页 |
| ·综合经济区划的具体方法比较 | 第31-36页 |
| ·统计分类法 | 第31-32页 |
| ·经济联系法 | 第32页 |
| ·动力生产体系法 | 第32-33页 |
| ·地域分工分析法 | 第33页 |
| ·聚类分析法 | 第33-34页 |
| ·经济中心分析法 | 第34-35页 |
| ·地理信息系统划分法 | 第35-36页 |
| 4. 综合经济区划方法的构建 | 第36-45页 |
| ·建立经济区划理论模型 | 第36-39页 |
| ·核心-外围理论 | 第36-37页 |
| ·综合经济区的划分原则 | 第37-39页 |
| ·经济区划步骤 | 第39-40页 |
| ·指标设计原则 | 第40-41页 |
| ·建立经济区划方法模型 | 第41-45页 |
| ·系统聚类法 | 第41-42页 |
| ·中心城市辐射力计算模型 | 第42-45页 |
| 5. 模型的运用与划分方案 | 第45-54页 |
| ·现阶段进行综合经济区划的意义 | 第45-46页 |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46-47页 |
| ·经济中心的选择 | 第47-48页 |
| ·划分方案的确定 | 第48-51页 |
| ·方案分析 | 第51-54页 |
| ·华东经济区 | 第51-52页 |
| ·西南经济区 | 第52页 |
| ·远西部地区 | 第52-54页 |
| 6. 综合经济区的实践路径 | 第54-60页 |
| ·经济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54-56页 |
| ·行政体制制约 | 第54-55页 |
| ·经济体制制约 | 第55页 |
| ·协调机制制约 | 第55页 |
| ·缺乏相关法律约束 | 第55-56页 |
| ·解决途径 | 第56-60页 |
| ·转变政府职能 | 第56页 |
| ·构建协调机制 | 第56-57页 |
| ·培育市场体系 | 第57页 |
| ·推进产业整合 | 第57-58页 |
| ·调整行政区划 | 第58页 |
| ·重视法律保障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附录 | 第62-67页 |
| 后记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