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1页 |
一、选题目的以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9页 |
三、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 第9页 |
四、研究进展以及主要认识 | 第9-11页 |
第一章 地质背景 | 第11-16页 |
第一节 古地理、古环境背景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地质年龄 | 第14页 |
第三节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第一节 高家山生物群化石分类学研究 | 第17-26页 |
一、高家山生物群化石组合带特征 | 第17-21页 |
二、高家山生物群形态特征 | 第21-24页 |
三、高家山生物群的组合演替特征 | 第24-26页 |
第二节 高家山生物群埋藏学研究 | 第26页 |
第三节 高家山生物群古生态学研究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高家山生物群沉积环境研究 | 第28-63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各个剖面的沉积特征以及沉积环境研究 | 第30-61页 |
一、高家山碑湾-牛落坑灯影组剖面 | 第30-43页 |
二、胡家坝土地庙高家山段剖面 | 第43-47页 |
三、碑湾-牛落坑剖面与胡家坝土地庙剖面高家山段对比 | 第47-49页 |
四、李家沟灯影组剖面 | 第49-52页 |
五、宽川铺灯影组剖面 | 第52-59页 |
六、沉积环境与化石保存的关系 | 第59-61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 第63-91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 | 第66-68页 |
第二节 研究地区碳、氧同位素测试分析结果 | 第68-74页 |
第三节 研究地区碳同位素曲线特征 | 第74-82页 |
一、成岩作用对碳、氧同位素测试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 第74-77页 |
二、各个剖面碳同位素变化特征 | 第77-82页 |
第四节 与华南其他地区碳同位素曲线特征对比 | 第82-89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89-91页 |
结论及主要认识 | 第9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