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水稻倒伏的类型及评价体系 | 第9页 |
·水稻倒伏与栽培因素的关系 | 第9-11页 |
·与群体密度大小的关系 | 第9-10页 |
·与水分管理方式的关系 | 第10页 |
·与肥料运筹方式的关系 | 第10-11页 |
·水稻倒伏与遗传性状的关系 | 第11页 |
·水稻倒伏与茎秆性状的关系 | 第11-15页 |
·植株高度与倒伏关系 | 第11-12页 |
·穗颈节间长度占株高比例与倒伏的关系 | 第12-13页 |
·茎秆形态与倒伏关系 | 第13页 |
·茎秆结构与倒伏关系 | 第13-14页 |
·茎秆化学成分与倒伏关系 | 第14-15页 |
2 引言 | 第15-16页 |
·选题意义 | 第15页 |
·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 第15页 |
·课题来源 | 第15-16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6-18页 |
·供试材料 | 第16页 |
·试验设计 | 第16页 |
·考察测定内容 | 第16-18页 |
·植株干物质生产、积累与分配测定 | 第16-17页 |
·节间基部至穗顶长度 | 第17页 |
·茎秆抗折力测定 | 第17页 |
·节间长度与粗度测定 | 第17页 |
·茎秆倒伏指数计算 | 第17页 |
·分析茎秆外部形态特征对水稻倒伏的关系 | 第17页 |
·产量性状测定 | 第17-1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8-41页 |
·不同叶龄期追肥与水稻形态特征和倒伏指数的关系 | 第18-27页 |
·不同处理基部各节间的倒伏指数变化 | 第18-19页 |
·茎秆节间长度与倒伏指数的关系 | 第19页 |
·穗下颈节长度、粗度与倒伏指数的关系 | 第19-22页 |
·茎秆基部节间干物质积累与运输 | 第22-23页 |
·茎秆基部节间干物质运转与倒伏指数的关系 | 第23-25页 |
·水稻茎秆叶鞘干重变化 | 第25-26页 |
·茎秆外部形态特征与水稻茎秆倒伏指数的关系 | 第26-27页 |
·不同叶龄期追肥对水稻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及叶面积的影响 | 第27-40页 |
·各器官鲜重 | 第27-30页 |
·叶片鲜重 | 第27-29页 |
·茎秆鲜重 | 第29-30页 |
·叶鞘和穗鲜重 | 第30页 |
·各器官干重 | 第30-34页 |
·干物质运转 | 第34-38页 |
·叶片 | 第34-36页 |
·茎秆的运转 | 第36-38页 |
·叶面积 | 第38页 |
·叶面积指数 | 第38-40页 |
·不同叶龄期追肥对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 第40-41页 |
·对产量和产量结构的影响 | 第40-41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1-43页 |
·水稻抗倒伏理想株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茎秆节间长度在抗倒研究中的作用 | 第41页 |
·茎秆节间干重在抗倒研究中的作用 | 第41页 |
·叶鞘在抗倒研究中的作用 | 第41-42页 |
·茎秆内径、外径、壁厚与倒伏的关系 | 第42页 |
·水稻倒伏机理探讨 | 第42页 |
·水稻倒伏减产机理探讨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
发表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