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缩略词表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实验研究 | 第9-20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9页 |
| ·实验动物 | 第9页 |
| ·实验用艾灸 | 第9页 |
| ·实验用药物 | 第9页 |
| ·实验仪器 | 第9页 |
| ·实验试剂 | 第9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9-12页 |
| ·动物分组 | 第9-10页 |
| ·造模方法 | 第10-11页 |
| ·艾炷灸(内关、郄门)循经取穴预处理方法 | 第11页 |
| ·观察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11页 |
| ·心肌病理学检测(HE染色) | 第11页 |
| ·Caspase-3检测 | 第11页 |
| ·Bcl-2检测 | 第11页 |
| ·Bax检测 | 第11页 |
| ·Fas检测 | 第11页 |
| ·TNF-α检测 | 第11页 |
| ·NF-κB检测 | 第11页 |
|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11-12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12-20页 |
| ·心肌病理学检测(HE染色) | 第12-14页 |
| ·Caspase-3检测 | 第14-15页 |
| ·Bcl-2检测 | 第15-16页 |
| ·Bax检测 | 第16页 |
| ·Fas检测 | 第16-17页 |
| ·TNF-α检测 | 第17-18页 |
| ·NF-κB检测 | 第18-20页 |
| 讨论 | 第20-33页 |
| 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理论认识 | 第20-21页 |
| ·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 第20页 |
| ·中医学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认识 | 第20-21页 |
| ·西医学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认识 | 第21页 |
| 2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21-22页 |
| ·实验动物的选择 | 第21页 |
| ·结扎血管的选择 | 第21-22页 |
| ·关于影响造模成功的因素 | 第22页 |
| 3 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细胞凋亡 | 第22-24页 |
| ·细胞凋亡 | 第22页 |
| ·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心肌细胞凋亡 | 第22-24页 |
| ·心肌细胞凋亡 | 第22-23页 |
| ·缺血和(或)再灌注损伤中的心肌细胞凋亡现象 | 第23页 |
|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时间的关系 | 第23页 |
| ·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 | 第23-24页 |
| 4 细胞凋亡指标的选择 | 第24-28页 |
| ·Casapase-3 | 第24-25页 |
| ·Caspase-3简介 | 第24页 |
| ·Caspase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24-25页 |
| ·Bcl-2和Bax | 第25页 |
| ·Bcl-2家族简介 | 第25页 |
| ·Bcl-2和Bax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25页 |
| ·Fas | 第25-26页 |
| ·Fas系统简介 | 第25页 |
| ·Fas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关系 | 第25-26页 |
| ·NF-κB | 第26-27页 |
| ·核转录因子NF-κB简介 | 第26页 |
| ·NF-κB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26-27页 |
| ·TNF-α | 第27-28页 |
| ·TNF-α简介 | 第27页 |
| ·TNF-α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27-28页 |
| 5 循经取穴(内关、郄门)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 第28-31页 |
| ·循经取穴(内关、郄门)预处理的立法与依据 | 第28-29页 |
| ·循经取穴(内关、郄门)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 ·循经取穴(内关、郄门)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 ·艾炷灸循经取穴(内关、郄门)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研究 | 第31页 |
| 6 对比药物的选择 | 第31-33页 |
| 结论 | 第33-34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1页 |
| 附件1 针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基因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41-46页 |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