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符号及缩略词对照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菌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 | 第12-46页 |
一、昆虫病原线虫的起源 | 第12-13页 |
二、昆虫病原线虫的生活史 | 第13-16页 |
三、昆虫病原线虫的分类 | 第16-22页 |
·分类现状 | 第16页 |
·斯氏科的分类 | 第16-17页 |
·斯氏线虫属形态回顾 | 第17-20页 |
·新斯氏线虫属形态 | 第20页 |
·异小杆科的分类 | 第20-21页 |
·异小杆科形态回顾 | 第21-22页 |
四、昆虫病原线虫的分类方法 | 第22-26页 |
·形态分类法 | 第22-23页 |
·分子生物学分析法 | 第23-25页 |
·DNA序列分析 | 第23-24页 |
·卫星DNA探针法 | 第24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 | 第24-25页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 第25页 |
·扩增片段长度的多态性(AFLP) | 第25页 |
·结合杂交法 | 第25-26页 |
五、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分类 | 第26-29页 |
·共生菌分类概况 | 第26页 |
·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的分类 | 第26-27页 |
·发光杆菌属(Photorhabdus)的分类 | 第27-28页 |
·共生菌分类研究展望 | 第28-29页 |
六、昆虫病原线虫致病性机制 | 第29-33页 |
·破坏宿主的防御机制 | 第29页 |
·破坏宿主的血淋巴 | 第29-30页 |
·由线虫和共生细菌产生的毒素和次级代谢物 | 第30-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6页 |
第二章 崇明拟异小杆线虫DZ0503CMFT的分离鉴定 | 第46-66页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46-50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2. 线虫分离 | 第46-47页 |
3. 线虫形态观察 | 第47-49页 |
4. 线虫分子鉴定 | 第49-50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50-57页 |
1. 线虫DZ0503CMFT形态测定 | 第50-52页 |
2. 光学显微镜及SEM下线虫DZ0503CMFT形态观察 | 第52-55页 |
3. 线虫DZ0503CMFT系统发育分析 | 第55-57页 |
三、讨论及新分类单元描述 | 第57-62页 |
1. 讨论 | 第57-60页 |
2. 新分类单元描述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第三章 嗜线虫沙雷氏菌DZ0503SBS1~T的分离鉴定 | 第66-86页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67-73页 |
1. 供试菌株和培养基 | 第67页 |
2. 形态观察 | 第67页 |
3. 生理生化性状和碳源利用分析 | 第67页 |
4. 其他生理生化性状的测定 | 第67-68页 |
5. 数值分类法 | 第68-69页 |
6. 细胞脂肪酸分析 | 第69-70页 |
7. G+C mol%含量测定 | 第70-71页 |
8. 待测菌株和参比菌株的DNA-DNA杂交 | 第71-72页 |
9. 16S rDNA以及RNA聚合酶β亚基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72-73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73-78页 |
1. 菌体形态观察 | 第73页 |
2. 生理生化性状和碳源利用分析 | 第73-74页 |
3. 其他生理生化性状 | 第74页 |
4. 数值分类法 | 第74-76页 |
6. G+C mol%含量测定结果 | 第76-77页 |
7. DNA-DNA杂交 | 第77页 |
8. 16S rDNA以及rpoB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 第77-78页 |
三、讨论及新种描述 | 第78-80页 |
1. 讨论 | 第78-80页 |
2. 新分类单元描述 | 第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第四章 崇明拟异小杆线虫及嗜线虫沙雷氏菌对大蜡螟的致病性 | 第86-94页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86-88页 |
1. 试验材料 | 第86页 |
2. 试验方法 | 第86-88页 |
·嗜线虫沙雷氏菌在线虫体内的位置 | 第86页 |
·无菌侵染期(无嗜线虫沙雷氏菌)线虫的制备 | 第86-87页 |
·崇明拟异小杆线虫与大蜡螟幼虫的致病关系 | 第87页 |
·沙雷氏菌菌体细胞、菌培养液与大蜡螟幼虫之间的致病关系 | 第87页 |
·嗜线虫沙雷氏菌对崇明拟异小杆线虫繁殖的影响 | 第87-88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88-91页 |
·前端的中肠作为共生细菌存的特殊器官 | 第88页 |
·崇明拟异小杆线虫对大蜡螟幼虫的致病性 | 第88-89页 |
·崇明拟异小杆线虫与嗜线虫沙雷氏菌共生关系 | 第89-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全文总结 | 第94-96页 |
创新之处 | 第96-9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及申请专利 | 第98-9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第99-100页 |
附录Ⅰ | 第100-101页 |
附录Ⅱ | 第101-102页 |
附录Ⅲ | 第102-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