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油压机液压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32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国内外技术发展概况 | 第13-23页 |
| ·锻造液压机 | 第13-15页 |
| ·锻造液压机机组组成 | 第15-19页 |
| ·液压系统 | 第19-23页 |
| ·锻造油压机综合性能概述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29页 |
| ·工作特性 | 第23-26页 |
| ·控制特性 | 第26-27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29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及来源 | 第29-30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 第2章 锻造油压机液压控制系统关键元件建模研究 | 第32-67页 |
| ·建模方法的确定 | 第32-33页 |
| ·插装类方向阀数学模型 | 第33-40页 |
| ·插装单向阀数学模型 | 第33-36页 |
| ·电磁换向插装阀数学模型 | 第36-40页 |
| ·插装类压力阀数学模型 | 第40-43页 |
| ·溢流插装阀数学模型 | 第40-42页 |
| ·电磁卸荷溢流插装阀数学模型 | 第42-43页 |
| ·三级插装阀数学模型 | 第43-51页 |
| ·进液型三级插装阀组 | 第44-49页 |
| ·排液型三级插装阀组 | 第49-51页 |
| ·电液比例插装阀数学模型 | 第51-60页 |
| ·电液比例阀概述 | 第51-55页 |
| ·电液比例插装阀数学模型 | 第55-60页 |
| ·管道数学模型 | 第60-64页 |
| ·管道影响及其分析方法 | 第60-62页 |
| ·改进型管道集中参数模型的建立 | 第62-64页 |
| ·执行机构 | 第64-65页 |
| ·数学模型功能图 | 第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3章 锻造油压机快速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67-94页 |
| ·工作速度 | 第67页 |
| ·关键元件动态特性 | 第67-76页 |
| ·电磁换向插装阀开关特性 | 第68-73页 |
| ·三级插装阀开关特性 | 第73-75页 |
| ·电液比例插装阀 | 第75-76页 |
| ·建压时间 | 第76-86页 |
| ·弹性体建压时间 | 第76-78页 |
| ·系统建压时间 | 第78-86页 |
| ·卸载时间 | 第86页 |
| ·各阀间的协调控制 | 第86-88页 |
| ·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88-92页 |
| ·电液比例插装阀的选用 | 第88-90页 |
| ·液压系统固有频率的校核 | 第90-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 第4章 锻造油压机冲击振动影响因素研究 | 第94-106页 |
| ·卸压卸荷冲击 | 第94-97页 |
| ·卸压卸荷系统研究 | 第94-97页 |
| ·卸压曲线研究 | 第97页 |
| ·管道压力冲击 | 第97-101页 |
| ·主泵口管道 | 第98-100页 |
| ·工作缸进油管道 | 第100-101页 |
| ·工作缸排油管道 | 第101页 |
| ·失荷冲击振动 | 第101-104页 |
| ·锻造油压机振动力学模型 | 第101-103页 |
| ·仿真研究 | 第103-10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 第5章 锻造油压机控制特性研究 | 第106-139页 |
| ·锻造油压机阀控缸特性研究 | 第106-114页 |
| ·锻造油压机阀控不对称缸静态特性 | 第106-111页 |
| ·锻造油压机阀控缸压力特性 | 第111-114页 |
| ·常锻时控制性能实验研究 | 第114-117页 |
| ·电液比例控制系统常锻性能实验 | 第114-115页 |
| ·半电液比例控制系统常锻性能实验 | 第115-117页 |
| ·半自动控制时控制性能实验研究 | 第117页 |
| ·快锻时控制性能研究 | 第117-137页 |
| ·开关控制快锻回路 | 第118-123页 |
| ·差动溢流快锻回路 | 第123-128页 |
| ·比例控制快锻回路 | 第128-130页 |
| ·蓄能器快锻回路 | 第130-1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 结论 | 第139-1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1-14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49-151页 |
| 致谢 | 第151-152页 |
| 作者简介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