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课题来源和研究背景 | 第8-9页 |
·课题来源 | 第8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民营科技企业与科技创新 | 第17-32页 |
·民营科技企业的涵义 | 第17-20页 |
·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历程 | 第20-23页 |
·初创阶段(1978~1985年) | 第20页 |
·快速发展阶段(1985~1989年) | 第20-21页 |
·调整阶段(1989~1991年) | 第21-22页 |
·“二次创业”阶段(1992~1997年) | 第22页 |
·全面发展阶段(1997年底~2002年) | 第22-23页 |
·加速发展阶段(2002年底至今) | 第23页 |
·民营科技企业的基本特点 | 第23-26页 |
·民营机制是民营科技企业的经营机制 | 第23-24页 |
·科技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动力 | 第24-25页 |
·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小型化 | 第25页 |
·民营科技企业经营风险高 | 第25-26页 |
·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的概念 | 第26-28页 |
·创新的概念 | 第26-27页 |
·科技创新的概念 | 第27页 |
·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的概念 | 第27-28页 |
·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 | 第28-32页 |
·民营科技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稳步增长,科技创新人员所占比例基本保持稳定 | 第28页 |
·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经费和科技创新收入进一步增长 | 第28-29页 |
·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 第29页 |
·民营科技企业总量增长放缓,企业规模仍然偏小,资产总额保持高速增长 | 第29-30页 |
·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模式从模仿创新逐步向合作创新过渡 | 第30页 |
·多从事高新科技领域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 | 第32-48页 |
·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绩效的涵义 | 第32-33页 |
·影响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 | 第33-36页 |
·经营机制 | 第33页 |
·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 第33-34页 |
·高素质的科技企业家队伍 | 第34页 |
·企业规模 | 第34-35页 |
·政策环境 | 第35页 |
·法律环境 | 第35-36页 |
·文化环境 | 第36页 |
·社会化服务环境 | 第36页 |
·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36-37页 |
·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37-39页 |
·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 | 第39-48页 |
·DEA方法原理 | 第39-40页 |
·DEA方法建模 | 第40-44页 |
·基于DEA方法的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效率评价 | 第44-48页 |
第四章 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 | 第48-57页 |
·协整理论 | 第48-49页 |
·协整的定义 | 第48-49页 |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9-51页 |
·变量选取 | 第49-50页 |
·数据来源 | 第50-51页 |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第51页 |
·协整检验 | 第51-52页 |
·新C-D生产函数 | 第52-53页 |
·协整检验结果分析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 第53-54页 |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54-57页 |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7-61页 |
·本文结论 | 第57-58页 |
·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绩效的政策建议 | 第58-61页 |
·从政府的角度 | 第58-59页 |
·从民营科技企业自身的角度 | 第59-61页 |
结束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