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基于“有故无殒”思想的大黄对肾脏保护与损伤双向作用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14-15页
缩略词表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3页
   ·中药毒性研究的思路和现状问题第16-17页
   ·基于”有故无殒”思想的中药毒性认识第17-18页
   ·大黄药理、化学及毒性研究概述第18-21页
     ·药理作用第19-20页
     ·化学成分第20页
     ·毒性第20-21页
   ·本课题的总体研究思路第21-23页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1页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第21-23页
第二章 样品采制及分析第23-30页
   ·样品采集和制备第23页
     ·大黄样品的富集及前处理第23页
     ·大黄总提取物及不同部位的制备第23页
   ·UPLC测定大黄总提物5种蒽醌单体含量第23-25页
     ·仪器与材料第24页
     ·实验方法第24-25页
     ·结果第25页
   ·大黄各部位总蒽醌和总鞣质含量的测定第25-30页
     ·仪器与材料第26页
     ·实验方法第26-28页
     ·结果第28-30页
第三章 基于正常动物的大黄不同部位的药理研究第30-36页
   ·实验目的第30页
   ·实验材料第30页
   ·实验方法第30-32页
     ·药液的配制第30页
     ·实验操作第30-31页
     ·观测指标第31-32页
     ·数据处理第32页
   ·实验结果第32-35页
     ·常规指标第32-33页
     ·肾脏脏器指数第33页
     ·血清指标第33页
     ·肾脏病理形态学检查第33-34页
     ·肾脏组织T-SOD、CAT、GPx活性第34-35页
   ·讨论第35-36页
第四章 基于肾小管S_1段损伤模型的大黄不同部位的药理研究第36-47页
   ·实验目的第36页
   ·实验材料第36页
   ·动物实验第36-38页
     ·药液的配制第36-37页
     ·实验操作第37页
     ·观测指标第37-38页
   ·大黄各部位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研究第38页
   ·鞣质部位与六价铬离子体外反应的研究第38-39页
     ·鞣质与六价铬离子的反应第38-39页
     ·六价铬离子含量测定第39页
     ·反应后三价铬离子的含量测定第39页
   ·数据处理第39页
   ·实验结果第39-45页
     ·动物实验结果第39-44页
     ·大黄各部位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的评价第44页
     ·鞣质与六价铬体外反应的考察第44-45页
   ·讨论第45-47页
第五章 基于肾小管S_1和S_2段损伤模型的大黄不同部位的药效学研究第47-53页
   ·实验目的第47页
   ·实验材料第47页
   ·实验方法第47-49页
     ·药液的配制第47页
     ·实验操作第47-48页
     ·观测指标第48-49页
     ·数据处理第49页
   ·实验结果第49-51页
     ·常规指标第49页
     ·死亡率和肾脏脏器指数第49-50页
     ·血清指标第50页
     ·肾脏病理形态学检查第50-51页
   ·讨论第51-53页
第六章 基于肾小管S_3段损伤模型的大黄不同部位的药效学研究第53-62页
   ·实验目的第53页
   ·实验材料第53页
   ·实验方法第53-55页
     ·药液的配制第53-54页
     ·实验操作第54页
     ·观测指标第54-55页
   ·数据处理第55页
   ·实验结果第55-60页
     ·常规指标第55-57页
     ·死亡率和肾脏脏器指数第57页
     ·血清指标第57-58页
     ·肾脏病理观察第58-60页
     ·肾脏组织T-SOD、CAT、GPX活性及GSH含量第60页
   ·讨论第60-62页
第七章 基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大黄不同部位的药效学研究第62-69页
   ·实验目的第62页
   ·实验材料第62页
   ·实验方法第62-64页
     ·药液的配制第62-63页
     ·实验操作第63页
     ·观测指标第63-64页
   ·数据处理第64页
   ·实验结果第64-67页
     ·常规指标第64-65页
     ·死亡率和肾脏脏器指数第65页
     ·血清指标第65-66页
     ·肾脏病理形态学检查第66-67页
   ·讨论第67-69页
第八章 综合分析第69-73页
   ·大黄肾损伤与肾保护“双向”作用的客观真实性第69-70页
   ·大黄肾损伤与肾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探讨第70-71页
   ·“有故无殒”思想对中药毒性合理评价的探讨第71-73页
第九章 结语与展望第73-75页
   ·主要研究成果第73-74页
   ·问题和建议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附录A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第80-81页
附录B 硕士期间参加课题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血管新生抑制活性为导向的云南鼠尾草化学成分研究
下一篇:云南省HCV主要基因型进化起源与嵌合体病毒构建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