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附图与附表目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2页 |
·鼠尾草属植物概述 | 第13-19页 |
·鼠尾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第19-31页 |
·精油成分 | 第19-20页 |
·萜类化合物 | 第20-27页 |
·糖苷类化合物 | 第27-28页 |
·生物碱类化合物 | 第28-29页 |
·多糖类化合物 | 第29-30页 |
·其他化合物 | 第30-31页 |
·课题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章 云南鼠尾草柱层析极性部位血管新生抑制活性实验 | 第32-37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32页 |
·实验准备 | 第32-33页 |
·实验器械 | 第32-33页 |
·实验给药载体的制备 | 第33页 |
·溶液配制 | 第33页 |
·实验操作 | 第33-34页 |
·种蛋的孵育 | 第33页 |
·翻蛋操作 | 第33-34页 |
·开窗加药操作 | 第34页 |
·制作标本 | 第34页 |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37页 |
·结果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云南鼠尾草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 第37-53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37-38页 |
·云南鼠尾草化学成分分离 | 第38-41页 |
·地下部分(根)化学成分分离 | 第38-40页 |
·地上部分(茎叶)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 第40-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53页 |
·化合物的鉴定 | 第41-43页 |
·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43-45页 |
·化合物波普数据 | 第45-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第四章 云南鼠尾草单体化合物血管新生抑制活性实验 | 第53-56页 |
·溶液配制 | 第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56页 |
·分离所得化合物药理实验结果 | 第53-54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柱切换HPLC法定量分析四种鼠尾草属植物化学成分 | 第56-65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56-57页 |
·样品制备 | 第57页 |
·供试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57页 |
·提取工艺加标回收率试验样品制备 | 第57页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57页 |
·色谱条件 | 第57-58页 |
·样品分析和七种成分测定 | 第58-63页 |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 第58-59页 |
·最低检测限(LOD)和最低定量限(LQD) | 第59页 |
·提取工艺回收率实验 | 第59-61页 |
·精密度和回收率实验 | 第61页 |
·四种鼠尾草属植物中七种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61-63页 |
·讨论 | 第63-65页 |
·柱切换条件的选择 | 第63-64页 |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64页 |
·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65-68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主要研究结果 | 第65-66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66-67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67页 |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