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1 绪论 | 第17-32页 |
·研究意义及背景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30页 |
·软岩巷道的弹塑性研究方法概述 | 第18-20页 |
·软岩巷道的流变力学研究概述 | 第20-21页 |
·岩石(体)流变试验概述 | 第21-23页 |
·裂隙岩体的力学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软岩巷道支护理论概述 | 第26-30页 |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30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2 软岩峰后应变软化力学特性研究 | 第32-54页 |
·岩石的基本力学特性分析 | 第32-36页 |
·岩石的变形破坏过程及性质 | 第32-34页 |
·岩石的峰后力学性质分析 | 第34-36页 |
·软弱泥岩的三轴压缩试验 | 第36-39页 |
·试验目的 | 第36页 |
·试样制备与试验装置 | 第36-38页 |
·试验方法 | 第38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8-39页 |
·软岩峰后应变软化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9-46页 |
·软岩峰后应变软化力学模型 | 第40-41页 |
·峰后岩体后继屈服面模型 | 第41-42页 |
·广义粘聚力和广义内摩擦角的弱化规律 | 第42-46页 |
·软岩峰后应变软化模型的FLAC 数值模拟验证 | 第46-50页 |
·有限差分程序FLAC 简介 | 第46-48页 |
·基于FISH 的软岩峰后应变软化模型的实现 | 第48页 |
·模型正确性的数值验证 | 第48-50页 |
·软岩峰后应变软化现象的滑移剪胀变形机理分析 | 第50-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3 软岩蠕变力学特性研究 | 第54-78页 |
·岩石流变基本理论 | 第54-59页 |
·岩石流变特性及基本概念 | 第54-57页 |
·岩石流变本构模型 | 第57-59页 |
·软弱泥岩三轴压缩蠕变试验 | 第59-65页 |
·试验目的 | 第59-60页 |
·试样制备与试验装置 | 第60-61页 |
·试验方法及步骤 | 第61-64页 |
·试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 第64-65页 |
·软岩粘弹塑性应变软化蠕变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5-70页 |
·软岩蠕变变形分析与模型提出 | 第65-66页 |
·蠕变模型三维本构方程建立与讨论 | 第66-70页 |
·软岩粘弹塑性应变软化蠕变模型的参数辨识 | 第70-75页 |
·模型参数辨识的基本原理 | 第71-72页 |
·模型参数辨识 | 第72-75页 |
·软岩粘弹塑性应变软化蠕变模型的数值验证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4 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 第78-114页 |
·高应力软岩巷道的基本工程地质特征 | 第78-83页 |
·高应力软岩的概念 | 第78-79页 |
·高应力软岩巷道的围岩结构特征 | 第79-80页 |
·高应力软岩巷道的地应力特征 | 第80-82页 |
·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 第82-83页 |
·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力学特性的粘弹性理论分析 | 第83-90页 |
·流变问题求解的一般思路 | 第84-86页 |
·高应力软岩巷道粘弹性力学分析的基本假设 | 第86页 |
·高应力软岩巷道的粘弹性力学分析及讨论 | 第86-90页 |
·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90-112页 |
·数值分析基本原则 | 第90页 |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90-92页 |
·巷道围岩变形特征 | 第92-96页 |
·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 第96-100页 |
·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特征 | 第100-105页 |
·巷道围岩破碎区分布特征 | 第105-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5 高应力软岩巷道让压支护机理研究 | 第114-147页 |
·软岩工程让压支护现状及理论概述 | 第114-118页 |
·软岩工程让压支护技术应用现状 | 第114-116页 |
·现有让压支护理论概述 | 第116-118页 |
·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围岩”关系的粘弹塑性理论分析 | 第118-123页 |
·计算简图和基本方程 | 第118-120页 |
·问题的基本解 | 第120-121页 |
·无粘塑性区存在时的解答 | 第121-122页 |
·粘弹粘塑性解答及粘塑性区的扩展 | 第122-123页 |
·支护强度对高应力软岩巷道控制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123-137页 |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24-125页 |
·不同支护强度对围岩变形特征影响分析 | 第125-128页 |
·不同支护强度对围岩应力分布影响分析 | 第128-131页 |
·不同支护强度对围岩塑性区分布影响分析 | 第131-133页 |
·不同支护强度对围岩软化破碎区分布影响分 | 第133-136页 |
·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初期变形破坏的不可克服性 | 第136-137页 |
·支护体对高应力软岩巷道让压支护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137-140页 |
·支护体让压支护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37-138页 |
·不同自由让压距离对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的控制作用 | 第138-139页 |
·不同极限变形量对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的控制作用 | 第139-140页 |
·高强让压锚杆的支护作用机理研究 | 第140-145页 |
·高强让压锚杆概述 | 第140-141页 |
·让压管的力学特性分析 | 第141-143页 |
·高强让压锚杆的力学特性分析 | 第143-144页 |
·高强让压锚杆支护作用机理分析 | 第144-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6 工程实践 | 第147-163页 |
·试验巷道工程地质条件 | 第147-149页 |
·试验巷道基本地质条件 | 第147-148页 |
·试验巷道地应力测试结果 | 第148-149页 |
·巷道的变形破坏情况 | 第149-151页 |
·巷道的原支护形式 | 第149-150页 |
·巷道的变形破坏情况 | 第150-151页 |
·锚杆(索)破断规律及原因分析 | 第151页 |
·支护方案设计 | 第151-155页 |
·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原则 | 第151-152页 |
·支护方案 | 第152-153页 |
·主要支护技术参数 | 第153-155页 |
·支护观测 | 第155-158页 |
·主要观测参数 | 第155-156页 |
·观测仪器 | 第156-158页 |
·试验巷道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 第158-161页 |
·试验巷道支护效果概况 | 第158页 |
·试验巷道矿压观测数据及分析 | 第158-161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163页 |
7 结论 | 第163-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3页 |
作者简历 | 第173-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