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 1 绪论 | 第11-20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 ·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2 城市土地协调利用的基本理论 | 第20-32页 |
| ·相关概念和内涵 | 第20-23页 |
| ·协调度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 第20-22页 |
| ·城市土地协调利用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 第22-23页 |
| ·系统协调理论 | 第23-26页 |
|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6-27页 |
|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 第27-28页 |
|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第28-29页 |
| ·区域土地统筹利用理论 | 第29页 |
|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 第29-32页 |
| 3 城市土地协调利用的定量评价方法 | 第32-36页 |
| ·BP神经网络概述 | 第33-34页 |
| ·BP神经网络评价方法的原理 | 第34页 |
| ·BP神经网络评价方法的优点 | 第34-36页 |
| 4 城市土地协调利用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6-43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37页 |
| ·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度等级的划分 | 第37-38页 |
| ·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8-41页 |
| ·拓扑结构的确定 | 第38-39页 |
| ·激活函数和学习速率的选择 | 第39-40页 |
| ·数据来源及标准值的确定 | 第40页 |
| ·指标标准值的处理… | 第40-41页 |
| ·评价模型的学习 | 第41-43页 |
| 5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土地协调利用评价 | 第43-53页 |
|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概述 | 第43-44页 |
| ·土地协调利用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 第44-45页 |
| ·土地协调利用评价及结果 | 第45-53页 |
| ·中原城市群各城市评价分析 | 第45-50页 |
| ·中原城市群整体评价分析 | 第50-53页 |
|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土地协调利用的空间差异分析 | 第50-51页 |
|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土地协调利用的时间变化分析 | 第51-52页 |
|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土地协调利用整体分析 | 第52-53页 |
| 6 促进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土地协调利用的对策 | 第53-56页 |
| ·树立科学用地、协调用地的观念 | 第53页 |
| ·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缩小空间差异 | 第53-54页 |
| ·完善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 第54-55页 |
| ·加强反馈机制建设,持续促进区域内城市土地协调利用 | 第55-56页 |
| 7 结语 | 第56-58页 |
| ·主要观点 | 第56-57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57页 |
| ·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