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特用阔叶树类论文--油茶论文

普通油茶抗炭疽病资源筛选及抗病机制初探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5页
    1.1 引言第15-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6-23页
        1.2.1 油茶炭疽病的症状和规律第16-17页
        1.2.2 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第17-18页
        1.2.3 普通油茶炭疽病抗性鉴定第18-19页
        1.2.4 普通油茶抗炭疽病相关代谢物研究第19-22页
        1.2.5 普通油茶抗炭疽病生理生化变化第22-23页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第23-25页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3页
        1.3.2 研究主要内容第23-24页
        1.3.3 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二章 普通油茶抗炭疽病优良资源评价第25-35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5-28页
        2.1.1 试验材料第25-26页
        2.1.2 调查方法第26-27页
        2.1.3 数据统计和分析第27页
        2.1.4 室内鉴定方法第27-28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8-33页
        2.2.1 不同年份普通油茶无性系抗病情况第28-31页
        2.2.2 不同普通油茶无性系的抗病评价第31-32页
        2.2.3 室内抗病性验证第32-33页
    2.3 讨论第33-34页
    2.4 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密度调整对普通油茶炭疽病病害发生的影响第35-4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6-38页
        3.1.1 材料第36页
        3.1.2 试验调查方法第36-38页
        3.1.3 数据统计和分析第38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8-41页
        3.2.1 密度调整前后油茶林炭疽病的感病情况第38-40页
        3.2.2 单因素方差分析密度调整对普通油茶抗病性的影响第40页
        3.2.3 双因素方差分析密度调整对油茶林抗性表现的影响第40-41页
    3.3 讨论第41-42页
        3.3.1 密度调整措施对油茶林炭疽病病害的影响第41页
        3.3.2 密度调整措施对普通油茶不同无性系的影响第41-42页
    3.4 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炭疽病对不同抗性普通油茶幼苗光合作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第43-52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4-45页
        4.1.1 试验材料第44页
        4.1.2 试验设计及取样第44页
        4.1.3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第44-45页
        4.1.4 数据分析与处理第45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5-47页
        4.2.1 油茶炭疽病对不同抗性普通油茶无性系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第45-46页
        4.2.2 炭疽病对不同抗性普通油茶无性系叶片MDA含量的影响第46-47页
    4.3 油茶炭疽病对不同抗性普通油茶无性系叶片酶活性的影响第47-49页
        4.3.1 接种炭疽菌后CAT活性的变化第47-49页
        4.3.2 接种炭疽菌后POD活性的变化第49页
        4.3.3 接种炭疽菌后SOD活性的变化第49页
    4.4 讨论第49-51页
        4.4.1 炭疽病对普通油茶不同抗性无性系光合特性的影响第49-50页
        4.4.2 炭疽病对普通油茶不同抗性无性系MDA含量和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第50-51页
    4.5 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炭疽病对普通油茶生理生化物质的影响第52-66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3-55页
        5.1.1 材料第53页
        5.1.2 方法第53-55页
            5.1.2.1 材料处理第53页
            5.1.2.3 取样时间的确定第53页
            5.1.2.4 样品前处理第53-54页
            5.1.2.5 上机检测第54页
            5.1.2.6 数据分析第54-55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5-63页
        5.2.1 取样时间的确定第55页
        5.2.2 质控结果分析第55-56页
        5.2.3 PCA和 OPLS-DA第56-58页
        5.2.4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和分析第58-61页
        5.2.5 代谢通路分析第61-63页
    5.3 讨论第63-64页
    5.4 小结第64-6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9页
    6.1 结论第66-67页
    6.2 创新点第67页
    6.3 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80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80-82页
致谢第8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阶段性外治方案研究
下一篇:天文图像差异算法专用硬件设计与SOC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