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21页 |
Abstract | 第21-24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25-41页 |
1.1 引言 | 第25-26页 |
1.2 低共熔溶剂 | 第26-38页 |
1.2.1 DESs的合成机理和方法 | 第26-27页 |
1.2.2 DESs的合成种类 | 第27页 |
1.2.3 DESs的性质 | 第27-34页 |
1.2.4 DESs在中药中的应用 | 第34-38页 |
1.3 丹酚酸B简介 | 第38-40页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第二章 DESs对丹参中丹酚酸B稳定性的影响 | 第41-61页 |
2.1 引言 | 第41-4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2.2.1 试剂和仪器 | 第42页 |
2.2.2 溶液和样品制备 | 第42-43页 |
2.2.3 稳定性实验 | 第43页 |
2.2.4 分析仪器和色谱条件 | 第43-4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4-60页 |
2.3.1 DESs的理化性质 | 第44-46页 |
2.3.2 丹酚酸B在常温中的稳定性考察 | 第46-48页 |
2.3.3 DESs中的氢键供体筛选 | 第48-57页 |
2.3.4 DESs中氯化胆碱和氢键供体比例的筛选 | 第57页 |
2.3.5 DESs含水量对丹酚酸B稳定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2.3.6 DESs与丹酚酸B的相互作用 | 第58-60页 |
2.4 结论 | 第60-61页 |
第三章 微波辅助DESs提取丹参化学成分 | 第61-85页 |
3.1 引言 | 第6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1-66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61-62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62-63页 |
3.2.3 DES合成 | 第63-64页 |
3.2.4 样品提取 | 第64-65页 |
3.2.5 HPLC分析条件 | 第65页 |
3.2.6 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65页 |
3.2.7 方法学考察 | 第65-6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6-84页 |
3.3.1 溶剂筛选 | 第66-68页 |
3.3.2 含水量筛选 | 第68页 |
3.3.3 响应面设计 | 第68-79页 |
3.3.4 方法学考察 | 第79-81页 |
3.3.5 与传统有机试剂比较 | 第81-82页 |
3.3.6 微观结构观察 | 第82-84页 |
3.4 结论 | 第84-85页 |
第四章 DESs的急性毒性研究 | 第85-89页 |
4.1 引言 | 第8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5-86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85-86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8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6-87页 |
4.4 结论 | 第87-89页 |
第五章 DESs对丹酚酸B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第89-99页 |
5.1 引言 | 第8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9-93页 |
5.2.1 试剂与仪器 | 第89-90页 |
5.2.2 储备液和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90-91页 |
5.2.3 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91页 |
5.2.4 方法学验证 | 第91-9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3-98页 |
5.3.1 方法学验证 | 第93-95页 |
5.3.2 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95-97页 |
5.3.3 代谢产物鉴定 | 第97-98页 |
5.4 结论 | 第98-99页 |
第六章 DESs对丹酚酸B组织分布的影响 | 第99-111页 |
6.1 引言 | 第99页 |
6.2 材料和方法 | 第99-101页 |
6.2.1 试剂和仪器 | 第99-100页 |
6.2.2 实验动物 | 第100页 |
6.2.3 色谱条件 | 第100-101页 |
6.2.4 药物组织分布实验 | 第101页 |
6.2.5 组织样品处理方法 | 第101页 |
6.2.6 标准工作液的制备 | 第10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10页 |
6.3.1 方法学考察 | 第101-107页 |
6.3.2 丹酚酸B组织分布 | 第107-110页 |
6.4 结论 | 第110-11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111-112页 |
7.2 展望 | 第112-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3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