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村民自治组织与乡镇政权关系和谐化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导言第9-10页
一、村民自治组织与乡镇政权关系的由来与发展第10-16页
 (一) 村民自治组织与乡镇政权关系的缘起第10-12页
  1.村民自治的兴起与乡镇政权的重建第10-11页
  2.村民自治兴起与乡镇政权重建后我国农村治理体制的变革第11-12页
 (二) 村民自治组织与乡镇政权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对中国农村发展的价值与意义第12-14页
 (三) 村民自治组织与乡镇政权关系和谐化的重大意义第14-16页
二、村民自治组织与乡镇政权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6-24页
 (一) 对当前村民自治组织与乡镇政权关系模式的认识第16-17页
 (二) 村民自治组织与乡镇政权之间出现的不和谐音符第17-24页
  1.乡镇政权对村民自治组织的干预第18-20页
   (1) 乡镇政权干预民主选举活动第18页
   (2) 乡镇政权阻碍民主监督第18-19页
   (3) 乡镇政权对村级财务的监控第19页
   (4) 乡镇政权通过村党支部控制村委会第19-20页
  2.村民自治组织对乡镇政权的抵触第20-21页
   (1) 村委会不作为,政府难介入第20页
   (2) 政策落实的农村组织线路难保证,政令贯彻的渠道出现淤塞第20-21页
   (3) 村干部只顾本村利益,置政府法令于不顾,与乡镇政府对着干第21页
  3.乡镇政权与村民自治组织的缺位第21-22页
   (1) 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依然短缺第21-22页
   (2) 农村出现的社会问题少人过问第22页
  4.乡镇政权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异化第22-24页
   (1) 乡镇干部与村干部一致进行权力寻租第22-23页
   (2) 乡镇干部与村干部共同侵吞村民的财产第23-24页
   (3) 乡镇干部与村干部的"搭便车"之嫌第24页
三、村民自治组织与乡镇政权之间出现的不和谐音符的成因分析第24-32页
 (一) 经济因素第24-25页
 (二) 法律因素第25-26页
  1.村民自治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第25页
  2.现行法律中对乡镇政权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和各自权限规定模糊第25-26页
  3.现行法律中对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与各自职责的规定不清晰第26页
 (三) 制度因素第26-28页
  1.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短缺第26-27页
  2.政务公开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不健全第27页
  3.农民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的梗阻第27-28页
 (四) 体制因素第28-30页
  1.传统领导体制的影响第28页
  2.国家财政体制的影响第28-29页
  3.国家发展方略的影响第29-30页
  4.乡镇考核体制的左右第30页
 (五) 利益因素第30-31页
  1."整体利益"与"部分利益"的冲突第30-31页
  2."自利性"与"利民性"的博弈第31页
  3.乡村即得利益者的干扰第31页
 (六) 文化因素第31-32页
  1.乡村干部综合素质的影响第32页
  2.村民政治素质和参与能力的限制第32页
四、村民自治组织与乡镇政权关系和谐化的要求及其实现方略第32-44页
 (一) 村民自治组织与乡镇政权关系和谐化的要求第33-35页
  1.职权明晰化第33-34页
  2.权责法制化第34页
  3.职能无缝化第34-35页
  4.行为互动化第35页
 (二) 村民自治组织与乡镇政权关系和谐化的实现方略第35-44页
  1.经济建设第35-36页
  2.法律健全第36-38页
   (1) 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法律体系第36-37页
   (2) 法律中对乡镇政权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职责和权限的规定要明晰化第37页
   (3) 法律中明确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与各自职责第37-38页
  3.制度创新第38-40页
   (1) 创新并规范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第38-39页
   (2) 完善各类公开制度,提高乡镇政权和村民自治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第39页
   (3) 改革当前的信访制度,拓宽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第39-40页
  4.体制完善第40-42页
   (1) 创新领导机制,强化乡镇政府的服务功能,发挥乡镇政权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双重效应第40-41页
   (2) 变革现行财政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与监控力度,保证农村建设经费的数量和质量第41页
   (3) 调整国家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的反哺力度第41-42页
   (4) 重构乡镇考核机制,重视民众的满意度第42页
  5.利益协调第42-43页
   (1) 妥善协调"整体利益"与"部分利益"的关系第42页
   (2) 正确引导"自利性"与"利民性"的发展第42-43页
   (3) 强化对乡村既得利益者的约束与引导第43页
  6.文化建设第43-44页
   (1) 创新改进干部选拔机制与培训机制,建立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第43-44页
   (2) 加快民主化进程,培育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第44页
结语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9-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进城农民工农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下一篇:当前我国政府执行力建设研究--从责任行政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