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式医学超声内窥镜成像系统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医学超声内窥镜系统概述 | 第10-16页 |
| ·内窥镜发展及其分类 | 第10-11页 |
| ·医学超声内窥镜的作用及意义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13-15页 |
| ·医学超声内窥镜成像系统的构成 | 第15-16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7-19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页 |
| ·本章小节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超声成像原理与超声换能器 | 第20-45页 |
| ·超声成像原理 | 第20-28页 |
| ·超声波的基本性质 | 第20-24页 |
| ·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特性 | 第24-27页 |
| ·超声诊断设备的成像模式 | 第27-28页 |
| ·超声换能器 | 第28-44页 |
| ·压电超声换能器 | 第29-33页 |
| ·压电超声换能器的电学及声学匹配 | 第33-39页 |
| ·压电超声换能器的暂态工作特性 | 第39-43页 |
| ·本文选用的超声换能器 | 第43-44页 |
| ·本章小节 | 第44-45页 |
| 第三章 超声编码激励技术的研究 | 第45-72页 |
| ·编码激励的原理 | 第45-47页 |
| ·单脉冲激励 | 第45-46页 |
| ·编码激励 | 第46-47页 |
| ·编码激励的码型 | 第47-59页 |
| ·脉冲压缩效果的评价指标 | 第47-49页 |
| ·不同编码码型的分析 | 第49-55页 |
| ·编码发射信号的调制 | 第55-59页 |
| ·超声内窥镜采用的编码激励码型 | 第59-61页 |
| ·编码信号的长度 | 第60-61页 |
| ·编码信号的码型 | 第61页 |
| ·编码发射电路设计 | 第61-67页 |
| ·编码信号产生电路 | 第62-63页 |
| ·高压激励脉冲产生电路 | 第63-66页 |
| ·匹配电路 | 第66-67页 |
| ·超声波编码激励实验 | 第67-71页 |
| ·编码激励信号的产生 | 第67-68页 |
| ·超声波的编码发射 | 第68-70页 |
| ·编码回波信号的脉冲压缩 | 第70-71页 |
| ·本章小节 | 第71-72页 |
| 第四章 数字式超声内窥镜成像系统的设计与实验 | 第72-114页 |
| ·数字式超声内窥镜成像系统的原理 | 第72-73页 |
| ·微型超声扫描探头 | 第73-77页 |
| ·超声探头的外形尺寸 | 第73-74页 |
| ·微型超声电机 | 第74-75页 |
| ·微型超声探头 | 第75-76页 |
| ·超声探头的研制与实验 | 第76-77页 |
| ·模拟接收电路 | 第77-84页 |
| ·隔离电路 | 第77-79页 |
| ·前置放大电路 | 第79-80页 |
| ·增益补偿电路 | 第80-84页 |
| ·数字信号处理电路 | 第84-108页 |
| ·数字电路系统概述 | 第84-87页 |
| ·系统运行时序 | 第87-89页 |
| ·基于“数字下变频”技术的回波数字接收电路 | 第89-101页 |
| ·超声图像坐标变换电路 | 第101-106页 |
| ·USB2.0 接口电路 | 第106-108页 |
| ·图像实时显示软件 | 第108-110页 |
| ·应用程序与USB驱动程序的通信 | 第108页 |
| ·图像的实时显示与存储 | 第108-109页 |
| ·显示软件的运行流程与用户界面 | 第109-110页 |
| ·数字超声成像系统的实验 | 第110-113页 |
| ·超声成像实验系统 | 第110-112页 |
| ·超声扫描成像实验 | 第112-1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4-116页 |
|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第114-115页 |
|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115-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22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2-124页 |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