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概述 | 第14页 |
| ·“互联网成瘾”现象的命名 | 第14-15页 |
| ·互联网成瘾的定义 | 第15页 |
| ·互联网成瘾的类型 | 第15-16页 |
| ·互联网成瘾的界定与测量 | 第16-18页 |
| ·互联网成瘾形成的机制 | 第18页 |
| ·存在问题 | 第18-19页 |
| ·成瘾行为与大脑 | 第19-21页 |
| ·成瘾行为的基本概念 | 第19页 |
| ·成瘾行为的特征 | 第19页 |
| ·成瘾行为的分类 | 第19-20页 |
| ·成瘾行为的脑机制 | 第20页 |
| ·成瘾行为与脑电 | 第20-21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21-23页 |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受试者的选择和实验设备的介绍 | 第23-31页 |
| ·受试者的选择 | 第23-28页 |
| ·初选 | 第23-24页 |
| ·诊断问卷 | 第24页 |
| ·受试者 | 第24-25页 |
| ·心理测试 | 第25-28页 |
| ·实验设备的介绍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过度使用互联网对事件相关电位N400 的影响研究 | 第31-49页 |
| ·诱发电位 | 第31-35页 |
| ·简介 | 第31-32页 |
| ·诱发电位的几个特征参数 | 第32-33页 |
| ·诱发电位的提取技术 | 第33-35页 |
| ·事件相关电位 | 第35-39页 |
| ·事件相关电位的构成及其各成分的意义 | 第35-37页 |
| ·西文N400 研究的现状 | 第37-38页 |
| ·汉字N400 研究的现状 | 第38-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3页 |
| ·受试者 | 第39页 |
| ·刺激信号 | 第39页 |
| ·刺激的呈现 | 第39-40页 |
| ·任务和步骤 | 第40页 |
| ·脑电数据采集 | 第40-42页 |
| ·数据的分析 | 第42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42-43页 |
| ·实验结果 | 第43-47页 |
| ·当单个汉字结尾笔画非匹配时对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者(实验组)与正常受试者(对照组)在19 导联位置上所产生的视觉诱发电位的比较结果 | 第43-45页 |
| ·当单个汉字结尾笔画非匹配时对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者(实验组)与正常受试者(对照组)在19 导联位置上所产生的视觉诱发电位的差异波实验结果 | 第45-46页 |
| ·在Fz、Cz、Pz导联位置上当单个汉字结尾笔画非匹配时对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者(实验组)与正常受试者(对照组)所产生的视觉诱发电位的比较结果 | 第46-47页 |
| ·讨论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过度使用互联网对短时记忆力的影响研究 | 第49-63页 |
| ·大脑与记忆 | 第49-52页 |
| ·记忆的形式 | 第49-50页 |
| ·人类的记忆过程 | 第50页 |
| ·记忆的机制 | 第50-51页 |
| ·短时记忆 | 第51-52页 |
| ·实验方法 | 第52-55页 |
| ·视觉短时记忆力实验的设计 | 第52-55页 |
| ·实验的任务和步骤 | 第55页 |
| ·数据处理 | 第55页 |
| ·实验结果 | 第55-61页 |
| ·两组受试者上网前的平均反应时间和判断正确率比较结果 | 第55-56页 |
| ·实验组上网前后的平均反应时间和判断正确率比较结果 | 第56-57页 |
| ·对照组上网前后的平均反应时间和判断正确率比较结果 | 第57-58页 |
| ·两组受试者上网后的平均反应时间和判断正确率比较结果 | 第58-59页 |
| ·事件相关电位的实验结果 | 第59-61页 |
| ·讨论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过度使用互联网者的脑电复杂性分析 | 第63-81页 |
| ·脑电的复杂性 | 第64-67页 |
| ·神经系统是复杂系统 | 第64-65页 |
| ·小波变换与小波熵 | 第65-66页 |
| ·复杂度的定义及算法 | 第66-67页 |
| ·脑电信息图 | 第67页 |
| ·实验方法 | 第67-69页 |
| ·受试者 | 第67-68页 |
| ·实验的设计与步骤 | 第68页 |
|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 第68-69页 |
| ·实验结果 | 第69-78页 |
| ·小波熵实验结果 | 第69-74页 |
| ·复杂度实验结果 | 第74-78页 |
| ·讨论 | 第78-81页 |
| 第六章 过度使用互联网对脑电时频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81-95页 |
| ·脑电的分类 | 第82-83页 |
| ·脑电Gamma节律活动 | 第83-85页 |
| ·脑电Gamma节律活动的概念 | 第83页 |
| ·脑电Gamma节律的神经生理学机制 | 第83-84页 |
| ·脑电Gamma节律在精神病研究中的应用 | 第84-85页 |
| ·事件相关谱扰动 | 第85页 |
| ·非负矩阵分解 | 第85-86页 |
| ·非负矩阵分解原理 | 第85-86页 |
| ·实验方法 | 第86-88页 |
| ·实验的设计 | 第86-87页 |
| ·数据的时频分析方法 | 第87-88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8-93页 |
| ·过度使用互联网对平均反应时间和反应正确率的影响 | 第88-89页 |
| ·过度使用互联网对事件相关电位P300 的影响 | 第89-91页 |
| ·过度使用互联网对脑电gamma节律时频特性的影响 | 第91-93页 |
| ·结论 | 第93-95页 |
| 第七章 过度使用互联网对ERP的gamma节律同步效应的影响研究 | 第95-103页 |
| ·gamma节律同步效应 | 第95页 |
| ·实验数据 | 第95-96页 |
| ·gamma节律的提取与时频分析 | 第96-97页 |
| ·小波变换提取gamma节律 | 第96页 |
| ·时频分析-短时傅立叶变换(STFT) | 第96-97页 |
| ·实验结果 | 第97-102页 |
| ·单个汉字结尾笔画非匹配实验中过度使用互联网对ERP的gamma节律同步效应的影响 | 第97-99页 |
| ·oddball刺激实验中过度使用互联网对ERP的gamma节律同步效应的影响 | 第99-102页 |
| ·讨论 | 第102-103页 |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9页 |
| ·全文总结 | 第103-107页 |
| ·展望 | 第107-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9页 |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9-121页 |
| 附录A 16PF | 第121-135页 |
| 附录B SCL-90 | 第135-141页 |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