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体极限平衡理论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块体极限平衡理论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块体极限平衡理论与不同方法的比较 | 第16-17页 |
|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7-20页 |
|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拟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 第18-19页 |
| ·选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第2章 块体极限平衡理论基本原理 | 第20-30页 |
| ·绪论 | 第20-21页 |
| ·块体极限平衡理论的基本原理 | 第21-30页 |
| ·块体极限平衡理论的基本假定、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块体极限平衡理论的特点 | 第21-22页 |
| ·块体分类 | 第22-24页 |
| ·几何分析 | 第24-25页 |
| ·运动学分析 | 第25-28页 |
| ·力学分析 | 第28-30页 |
| 第3章 块体稳定性分析 | 第30-42页 |
| ·块体有限性的判别 | 第30-31页 |
| ·块体可动性的判别 | 第31页 |
| ·块体判别真正关键块体 | 第31-33页 |
| ·块体的体积及滑动面面积的计算 | 第33-35页 |
| ·计算结构面投影在洞壁形成的最大面积 | 第33-34页 |
| ·计算结构面与洞壁形成的最大体积 | 第34-35页 |
| ·滑动面面积的计算 | 第35页 |
| ·块体稳定性评价 | 第35-42页 |
| ·块体脱离岩体运动 | 第36页 |
| ·沿单面滑动 | 第36-37页 |
| ·沿双面滑动 | 第37-38页 |
| ·最大可动块体和最大可动区域 | 第38-42页 |
| 第4章 锚杆支护设计 | 第42-58页 |
| ·锚杆支护 | 第42-46页 |
| ·锚杆支护原理概述 | 第42-43页 |
| ·锚杆支护设计方法概述 | 第43-46页 |
| ·围岩松动圈理论锚杆支护方法 | 第46-54页 |
| ·围岩松动圈定义 | 第46-47页 |
| ·锚杆支护参数确定 | 第47-54页 |
| ·锚杆支护施工要求 | 第54-58页 |
| ·锚杆应遵守的规定 | 第55-56页 |
| ·锚杆施工要求、工艺 | 第56-58页 |
| 第5章 算例分析 | 第58-79页 |
| ·工程概况 | 第58-60页 |
| ·地形地貌 | 第58-59页 |
| ·气象及水文 | 第59页 |
| ·地震动参数 | 第59-60页 |
| ·工程地质特征 | 第60-63页 |
| ·地层岩性 | 第60-61页 |
| ·地质构造 | 第61-63页 |
|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锚杆支护 | 第63-77页 |
| ·概述 | 第63-64页 |
|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64-69页 |
| ·计算分析过程 | 第69-77页 |
| ·围岩类别、块体组合及松动圈大小对锚杆支护的影响 | 第77-79页 |
| 结论及建议 | 第79-81页 |
| 结论 | 第79页 |
| 问题及建议 | 第79-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