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开展社会优抚,保障优抚对象生活安定 | 第9-19页 |
(一) 动员社会力量,贯彻落实优抚条例和制度 | 第10-12页 |
(二) 明确对象和范围,增强优抚工作社会效应 | 第12-14页 |
(三) 组织代耕代收,解决优抚对象生产困难 | 第14-17页 |
(四) 提供生活基础,帮助优抚对象建立家务 | 第17-18页 |
(五) 注重精神抚慰和鼓励,提高优抚对象社会地位 | 第18-19页 |
二、开展社会救济,尽力保障灾区人民基本生活 | 第19-27页 |
(一) 建立救灾体制,实施各种赈济措施 | 第20-22页 |
(二) 民间互济,确保灾区人民最低生活需求 | 第22-23页 |
(三) 兴办义仓,建立储粮防荒体系 | 第23-25页 |
(四) 开展生产自救,动员民众防灾备荒 | 第25-26页 |
(五) 争取各方援助,帮助边区抗灾渡荒 | 第26-27页 |
三、安置移民难民,帮助他们建家立业 | 第27-33页 |
(一) 制定条例,建立机构,保障移难民各项权利 | 第28-29页 |
(二) 政府救济,群众参与,协助移难民建家立业 | 第29-31页 |
(三) 组织垦荒,支持生产,改善移难民生活条件 | 第31-32页 |
(四) 国民政府扶持,帮助边区开办难民工厂 | 第32-33页 |
四、开展卫生防疫运动,努力保障边区人畜健康 | 第33-41页 |
(一) 制定条例法规,建立卫生防疫组织 | 第34-36页 |
(二) 宣传普及卫生知识,改变群众愚昧落后观念 | 第36-38页 |
(三) 确立“预防为主”方针,建立卫生防疫预警机制 | 第38-40页 |
(四) 培训医务人员,充实卫生设施 | 第40-41页 |
五、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保障政策的绩效评价 | 第41-44页 |
(一) 基本保证了边区人民最低的生活需求 | 第41-42页 |
(二) 建立了以团结互助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社会关系 | 第42-43页 |
(三) 为新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建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