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分类学(系统微生物学)论文

深海样品中放线菌菌株的分离和两株放线菌的多相分类

目录第1-6页
CONTENTS第6-8页
中文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24页
 一、序第10-11页
 二、深海环境研究概况第11-13页
 三、海洋放线菌研究概况第13-18页
   ·放线菌简介第13页
   ·海洋放线菌资源第13-18页
 四、放线菌分类学的研究概况第18-22页
   ·放线菌分类学研究历程和意义第18-19页
   ·放线菌多相分类研究及其方法第19-20页
   ·未知放线菌系统分类鉴定的基本程序第20-21页
   ·当前国内外放线菌分类学研究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第21-22页
 五、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深海样品中放线菌菌株的分离第24-50页
 一、引言第24-25页
 二、材料和方法第25-33页
   ·材料第25-29页
   ·方法第29-33页
 三、结果和分析第33-49页
   ·革兰氏阳性菌株的分离第33-36页
   ·印度洋热液区域样品第36-40页
   ·印度洋结核区域样品第40-45页
   ·日本海沟冷泉活动区样品第45-49页
 四、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三章 一株深海来源链霉菌多相分类研究第50-78页
 一、前言第50页
 二、材料和方法第50-69页
   ·材料第50-56页
   ·实验方法第56-69页
 三、多相分类鉴定结果和分析第69-78页
   ·形态学研究的结果第69页
   ·培养特征观察的结果第69-71页
   ·生理生化实验结果第71页
   ·细胞壁化学组份的定性分析结果第71-72页
   ·磷酸类脂分析结果第72页
   ·脂肪酸分析结果第72-73页
   ·甲基萘醌分析结果第73-74页
   ·DNA G+Cmol%的测定结果第74页
   ·16S rDNA序列的数据分析及系统发育进化树的构建结果第74-76页
   ·菌株IH32-1杂交结果第76页
   ·IH32-1的鉴定结果第76-78页
第四章 一株深海来源拟诺卡氏菌的多相分类研究第78-88页
 一、前言第78页
 二、材料和方法第78-80页
   ·材料第78-79页
   ·实验方法第79-80页
 三、多相分类鉴定结果和分析第80-88页
   ·形态学研究的结果第80页
   ·培养特征观察的结果第80-82页
   ·生理生化实验结果第82-83页
   ·细胞壁化学组份的定性分析结果第83页
   ·磷酸类脂分析结果第83-84页
   ·脂肪酸分析结果第84页
   ·甲基萘醌分析结果第84-85页
   ·DNA G+Cmol%的测定结果第85页
   ·16S rDNA序列的数据分析及系统发育进化树的构建结果第85-86页
   ·0704K6-1的鉴定结果第86-88页
总结第88-90页
附录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8页
致谢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卫星测高波形重跟踪算法在台湾周边海域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厦门港、波罗的海噬菌体—宿主系统的分离鉴定和利用荧光标记的噬菌体鉴别宿主细菌技术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