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客观执行不能案件问题概述 | 第12-21页 |
(一) 客观执行不能案件的现状、特征与概念、类型 | 第12-17页 |
1.客观执行不能案件的现状 | 第12-13页 |
2.客观执行不能案件的特征与概念 | 第13-15页 |
3.客观执行不能案件的类型 | 第15-17页 |
(二) 客观执行不能案件的确定程序、结案标准 | 第17-19页 |
1.客观执行不能案件的确定程序 | 第17-18页 |
2.客观执行不能案件的结案标准 | 第18-19页 |
(三) 客观执行不能案件存在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19-21页 |
1.对执行程序的功能定位存在偏差 | 第19-20页 |
2.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 第20页 |
3.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社会主义保障体系尚未在农村有效建立 | 第20-21页 |
4.大量的本该破产的案件进入到执行程序,执行程序长期担当了破产程序的功能 | 第21页 |
二、对客观执行不能案件现有相关解决方法的批判分析 | 第21-27页 |
(一) 执行中止与执行终结 | 第21-23页 |
(二) 债权凭证制度 | 第23-24页 |
1.债权凭证制度缺乏法理基础 | 第23页 |
2.债权凭证制度缺乏法律依据 | 第23-24页 |
3.降低了判决在人们心目中的应有的权威 | 第24页 |
(三) 执行救助基金制度 | 第24-27页 |
1.设立执行救助基金制度有违司法中立原则 | 第24-25页 |
2.设立执行救助基金制度有违反司法公正原则 | 第25-26页 |
3.执行救助基金资金来源缺乏法律上的保障 | 第26页 |
4.执行救助基金发放的范围、对象、标准不统一 | 第26页 |
5.执行救助基金操作程序不规范 | 第26-27页 |
三、个人破产制度基本概况及在客观执行不能案件中适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7-34页 |
(一) 个人破产制度的渊源、国外各国破产法历史及现状 | 第27-30页 |
1.个人破产制度的渊源 | 第27-28页 |
2.国外各国破产法历史及现状 | 第28-30页 |
(二) 个人破产制度在客观执行不能案件中适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30-34页 |
1.个人破产制度在客观执行不能案件中适用的必要性 | 第30-32页 |
(1)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 第30-31页 |
(2) 公平清偿的需要 | 第31页 |
(3) 解决客观执行不能的需要 | 第31页 |
(4) 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 第31-32页 |
2.个人破产制度在客观执行不能案件中适用的可行性 | 第32-34页 |
(1) 我国个人信用制度正在逐步完善 | 第32-33页 |
(2) 客观执行不能案件与个人破产制度的衔接性 | 第33页 |
(3) 可以解决客观执行不能 | 第33-34页 |
四、个人破产制度在客观执行不能案件中的引入设想 | 第34-44页 |
(一) 程序性规定 | 第34-37页 |
1.个人破产原因 | 第34-35页 |
2.个人破产的申请、管辖和受理 | 第35-36页 |
3.破产的障碍 | 第36页 |
4.破产宣告 | 第36-37页 |
(二) 实体性规定 | 第37-43页 |
1.自由财产制度 | 第37-39页 |
2.破产免责制度 | 第39-40页 |
3.人格破产与复权制度 | 第40-42页 |
(1) 人格破产制度 | 第40-41页 |
(2) 复权制度 | 第41-42页 |
4.破产无效行为和撤消权制度 | 第42-43页 |
(三) 简易破产程序 | 第43-44页 |
五、客观执行不能案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 第44-48页 |
(一) 关于客观执行不能案件中的农民问题 | 第45-46页 |
1.我国的土地制度决定了农民不可以破产 | 第45页 |
2.涉及农民的案件类型决定了不适用个人破产程序 | 第45-46页 |
3.我国地方经济差异决定了涉及农民的案件不适用个人破产程序 | 第46页 |
(二) 关于社会保障问题 | 第46页 |
(三) 关于破产犯罪的问题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相关法条及司法解释 | 第5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