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1 公民知情权司法救济概述 | 第13-24页 |
·公民知情权的基本理论 | 第13-20页 |
·公民知情权的涵义 | 第13-14页 |
·公民知情权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公民知情权的法律依据 | 第16-18页 |
·我国公民知情权实现的主要途径 | 第18-20页 |
·司法救济是公民知情权实现的最终保障 | 第20-22页 |
·国内外公民知情权救济的主要模式 | 第20-22页 |
·司法救济是保护公民知情权不受侵犯的最后一道屏障 | 第22页 |
·公民知情权行政诉讼的类型归属 | 第22-24页 |
·传统行政诉讼的类型 | 第22-23页 |
·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是一种新型的行政诉讼类型 | 第23页 |
·公民知情权诉讼是狭义的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 | 第23-24页 |
2 公民知情权司法救济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 第24-28页 |
·屡撞“玻璃门”是公民知情权司法救济的现状 | 第24-27页 |
·“碰壁”因素之一:受案范围特殊 | 第24-25页 |
·“碰壁”因素之二:主体资格特殊 | 第25页 |
·“碰壁”因素之三:举证责任特殊 | 第25-26页 |
·“碰壁”因素之四:其他特殊之处 | 第26-27页 |
·“玻璃门”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27-28页 |
·直接原因——现有立法尚未明确规定“知情权” | 第27页 |
·根本原因——公民知情权诉讼具有传统诉讼不具有的特殊规则 | 第27-28页 |
3 公民知情权行政诉讼的特殊规则 | 第28-44页 |
·公民知情权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 第28-30页 |
·法院受理公民知情权诉讼的两个核心条件 | 第28-29页 |
·对“具体行政行为”和“合法权益”的误读 | 第29-30页 |
·正确把握受案范围 | 第30页 |
·公民知情权行政诉讼的当事人 | 第30-36页 |
·公民知情权行政诉讼的原告 | 第30-34页 |
·公民知情权行政诉讼的被告 | 第34-35页 |
·公民知情权行政诉讼的第三人 | 第35-36页 |
·公民知情权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 | 第36-39页 |
·国家秘密认定的举证责任 | 第36-37页 |
·认定原告是否符合申请公开条件的举证责任 | 第37-38页 |
·信息是否存在的举证责任 | 第38-39页 |
·公民知情权行政诉讼的审理方式 | 第39-41页 |
·公民知情权行政诉讼审理方式的特殊之处 | 第39-40页 |
·国外相关制度分析 | 第40页 |
·我国的借鉴原则 | 第40-41页 |
·公民知情权行政诉讼的其他特殊问题 | 第41-44页 |
·公民知情权行政诉讼的管辖 | 第41-42页 |
·公民知情权行政诉讼所依据法规的溯及力问题 | 第42-44页 |
4 我国公民知情权司法救济制度的完善 | 第44-51页 |
·在立法中规定“知情权”,明确“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制度 | 第44-46页 |
·立法明确规定知情权,使“知情权”成为诉讼的请求基础 | 第44-45页 |
·明确规定“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 第45-46页 |
·对公民知情权行政诉讼的特别情形进行特殊规制 | 第46-49页 |
·在穷尽内部行政救济的情况下请求司法救济 | 第46-47页 |
·通过有权解释,明确举证责任分配的若干细则 | 第47-48页 |
·建立法院“秘密审查”制度 | 第48页 |
·允许“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知情权行政案件 | 第48-49页 |
·完善相关监督制度,确保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 | 第49-51页 |
·强化国家机关监督,拓展检察机关对法院监督的形式 | 第49页 |
·重视公众监督,充分发挥媒体在公民知情权行政诉讼中的作用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