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总论 | 第9-14页 |
·研究问题及背景 | 第9-10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思路及目标 | 第12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数据来源 | 第13-14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19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农民工 | 第14-15页 |
·农民工培训 | 第15页 |
·激励 | 第15页 |
·农民工培训相关理论综述 | 第15-17页 |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15-16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16页 |
·利益驱动理论 | 第16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6页 |
·需要层次理论 | 第16-17页 |
·农民工进城务工动力分析 | 第17-19页 |
·派出地对农民工的推力 | 第17页 |
·城市对农民工的拉力 | 第17-19页 |
第3章 重庆农民工培训的现状 | 第19-33页 |
·政府政策及投入 | 第19-24页 |
·中央政府政策及投入 | 第20-23页 |
·重庆政策及投入 | 第23-24页 |
·企业参与农民工培训现状 | 第24-25页 |
·企业参与农民工培训现状 | 第24-25页 |
·农民工培训机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5-28页 |
·农民工培训机构的现状 | 第25-26页 |
·农民工培训机构的发展趋势 | 第26-28页 |
·农民工参与培训的情况及意愿分析 | 第28-30页 |
·农民工参与培训的情况 | 第28-29页 |
·农民工参与培训的意愿分析 | 第29-30页 |
·农民工培训的模式 | 第30-33页 |
·院校培训模式 | 第30页 |
·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订单"培训 | 第30页 |
·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短班与长班相结合 | 第30-31页 |
·多渠道利用教育资源开展培训 | 第31页 |
·中介机构培训模式 | 第31页 |
·企业培训模式 | 第31页 |
·培训与鉴定相结合 | 第31页 |
·"阳光工程"培训模式 | 第31-32页 |
·专业志愿者模式 | 第32-33页 |
第4章 重庆农民工培训激励中的问题分析及因素分析 | 第33-38页 |
·重庆农民工培训激励的问题分析 | 第33-35页 |
·政府政策落实不力 | 第33-34页 |
·企业参与缺乏积极性 | 第34页 |
·培训机构水平不一 | 第34-35页 |
·农民工参与意愿不强 | 第35页 |
·重庆农民工培训激励中问题因素分析 | 第35-38页 |
·认识因素 | 第35页 |
·制度因素 | 第35-36页 |
·个人需求因素 | 第36-37页 |
·监管因素 | 第37-38页 |
第5章 各主客体参与农民工培训的动力分析 | 第38-50页 |
·农民工培训主客体及其关系分析 | 第38页 |
·政府推进农民工培训的责任及动力分析 | 第38-42页 |
·政府推进农民工培训的责任 | 第38-39页 |
·政府推进农民工培训的动力分析 | 第39-42页 |
·企业参与农民工培训的制约因素及动力分析 | 第42-44页 |
·企业参与农民工培训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42-43页 |
·企业参与农民工培训的动力分析 | 第43-44页 |
·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工培训的制约因素及动力分析 | 第44-47页 |
·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工培训制约因素分析 | 第45-46页 |
·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工培训的动力分析 | 第46-47页 |
·农民工参与培训的成本及预期收益分析 | 第47-50页 |
·农民工参与培训的成本分析 | 第47-48页 |
·农民工参与培训的预期收益 | 第48-50页 |
第6章 解决农民工培训激励问题的对策 | 第50-61页 |
·政府视角下解决农民工培训激励的对策 | 第50-54页 |
·统筹全局,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指导 | 第50页 |
·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的考核力度 | 第50-51页 |
·推进职业准入制度的实施 | 第51-52页 |
·改革户籍制度 | 第52页 |
·构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 第52-53页 |
·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 第53-54页 |
·加大财政倾斜,保证农民工培训顺利进行 | 第54页 |
·培训机构视角下解决农民工培训激励的对策 | 第54-57页 |
·完善培训机构培训体系,增强培训吸引力 | 第54-55页 |
·提高培训质量 | 第55-56页 |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 第56页 |
·探索培训机构的建设模式 | 第56-57页 |
·创新考评机制 | 第57页 |
·企业视角下解决农民工培训激励的对策 | 第57-59页 |
·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 第58页 |
·将农民工培训纳入企业战略范畴 | 第58页 |
·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感,塑造良好企业形象 | 第58页 |
·建立健全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完善薪酬与绩效考评机制 | 第58页 |
·企业与培训机构合作,以就业为激励 | 第58-59页 |
·农民工个人视角下农民工培训激励的对策 | 第59-61页 |
·提高认识 | 第59页 |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 第59-60页 |
·多方筹资满足需求 | 第60-61页 |
全文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