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其它异官能缩聚法 | 第22-23页 |
1.3Piers-Rubinsztajn反应 | 第23-32页 |
1.3.1反应起源 | 第23-25页 |
1.3.2反应机理 | 第25-28页 |
1.3.3P-R反应的应用 | 第28-32页 |
1.4线型苯基聚硅氧烷 | 第32-39页 |
1.4.1线型苯基聚硅氧烷概述 | 第32页 |
1.4.2线型聚(二甲基硅氧烷-二苯基硅氧烷) | 第32-35页 |
1.4.3线型聚(二甲基硅氧烷-甲基苯基硅氧烷) | 第35-37页 |
1.4.4我国甲基苯基硅氧烷环体的生产现状 | 第37-38页 |
1.4.5缩聚法制备线型苯基聚硅氧烷 | 第38-39页 |
1.5课题提出 | 第39-42页 |
2含DPh链节的交替结构苯基聚硅氧烷的制备研究 | 第42-66页 |
2.1引言 | 第42-43页 |
2.2实验部分 | 第43-48页 |
2.2.1实验原料及预处理 | 第43-44页 |
2.2.2仪器设备及测试表征方法 | 第44-45页 |
2.2.3原料及中间体的制备 | 第45-48页 |
2.2.3.1甲基苯基二丙氧基硅烷的制备 | 第45-46页 |
2.2.3.2氢封端二甲基硅氧烷低聚物HMDxMH的制备 | 第46-47页 |
2.2.3.3共聚物P(DMS-co-MPS)的制备 | 第47-48页 |
2.3结果与讨论 | 第48-63页 |
2.3.1氢封端二甲基硅氧烷低聚物HMDxMH的制备 | 第48页 |
2.3.2共聚物P(DMS-co-MPS)的制备 | 第48-63页 |
2.3.2.1共聚物制备结果概述 | 第48-52页 |
2.3.2.2MePhSi(OR)2结构对共聚物序列分布的影响 | 第52-57页 |
2.3.2.3催化剂用量对缩聚反应的影响 | 第57-58页 |
2.3.2.4投料比对缩聚反应的影响 | 第58-59页 |
2.3.2.5反应温度对缩聚反应的影响 | 第59-61页 |
2.3.2.6反应溶剂对缩聚反应的影响 | 第61-63页 |
2.4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3含DPh2链节的交替结构苯基聚硅氧烷的制备研究 | 第66-82页 |
3.1引言 | 第66页 |
3.2实验部分 | 第66-69页 |
3.2.1实验原料及预处理 | 第66-67页 |
3.2.2仪器设备及测试表征方法 | 第67页 |
3.2.3原料及中间体的制备 | 第67-69页 |
3.2.3.1二苯基二乙氧基硅烷Ph2Si(OEt)2的制备 | 第67-68页 |
3.2.3.2氢封端二甲基硅氧烷低聚物HMDxMH的制备 | 第68页 |
3.2.3.3共聚物P(DMS-co-DPS)的制备 | 第68-69页 |
3.3结果与讨论 | 第69-81页 |
3.3.1共聚物P(DMS-co-DPS)的制备 | 第69-72页 |
3.3.2P(DMS-co-DPS)的序列分布 | 第72-76页 |
3.3.3催化剂用量对缩聚反应的影响 | 第76-77页 |
3.3.4投料比对缩聚反应的影响 | 第77-78页 |
3.3.5反应温度对缩聚反应的影响 | 第78-79页 |
3.3.6反应溶剂对缩聚反应的影响 | 第79-81页 |
3.4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4中高苯基含量聚硅氧烷的制备研究 | 第82-94页 |
4.1引言 | 第82页 |
4.2实验部分 | 第82-85页 |
4.2.1实验原料及预处理 | 第82-83页 |
4.2.2仪器设备及测试表征方法 | 第83页 |
4.2.3含氢硅氧烷低聚体的制备 | 第83-84页 |
4.2.4共聚物的制备 | 第84-85页 |
4.3结果与讨论 | 第85-92页 |
4.3.1中苯基含量共聚物P(DMS-co-MPS)的制备 | 第85-87页 |
4.3.2高苯基含量共聚物P(DMS-co-DPS)的制备 | 第87-89页 |
4.3.3三元共聚物P(DMS-co-MPS-co-DPS)的制备 | 第89-92页 |
4.4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全文总结 | 第94-95页 |
研究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作者简介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