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

当代闽南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52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4-48页
     ·全球化与地域化的背景第14-18页
     ·地域性表达在世界范围内的表现第18-31页
     ·当代中国地域性建筑思潮简述第31-42页
     ·闽南地域建筑研究现状第42-48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论文框架第48-50页
   ·研究方法第50-51页
   ·论文创新点第51-52页
第二章 地域要素分析第52-71页
   ·地域性的相关概念第52-53页
   ·地域自然要素分析第53-58页
     ·气候要素第53-56页
     ·自然地貌第56-57页
     ·自然资源第57-58页
   ·建筑地域性的人文要素第58-61页
     ·社会政治第58-59页
     ·宗教第59-60页
     ·民俗第60页
     ·社会心理第60-61页
   ·建筑地域性中的经济技术要素第61-62页
   ·闽南地区的气候特征第62-63页
   ·闽南人文概况第63-68页
   ·闽南建筑的地域性总结第68-69页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三章 基于自然气候的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第71-98页
   ·自然的关照——气候适应,地域体现第71-75页
     ·自然气候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共同点第71-75页
   ·基于气候关注的地域性表达倾向第75-78页
   ·相似案例分析----两种主要表达倾向第78-86页
   ·闽南建筑对自然气候的呼应第86-88页
   ·基于自然气候的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第88-96页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四章 基于形式的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第98-138页
   ·形式的源流关系第98-104页
     ·传统思维与现代艺术第98-100页
     ·形式为文化的显现载体第100-102页
     ·建筑形式地域性表达的源流关系第102-104页
   ·基于形式分析的当代建筑地域性的表达研究第104-118页
     ·驯质异化第104-114页
     ·“异质驯化”的心理转换第114-118页
   ·案例分析第118-123页
   ·基于形式分析的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第123-137页
     ·闽南建筑形式地域性特征分析第123-124页
     ·闽南建筑地域性形式表达第124-137页
   ·本章小结第137-138页
第五章 基于空间形态的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第138-157页
   ·空间——建筑地域性场所精神第138-143页
   ·基于空间形态的地域性表达第143-148页
     ·空间原型的发现及再用第143-145页
     ·行为秩序的组合第145-146页
     ·感受空间,整体体验第146-148页
   ·案例分析第148-149页
   ·闽南建筑空间形态的地域性分析第149-152页
     ·闽南传统空间形态的成因第149-152页
   ·基于空间形态的闽南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第152-155页
     ·基于空间形态闽南地域性的表达第152-155页
   ·本章结语第155-157页
第六章 基于技术与材料的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第157-199页
   ·技术对地域性表达的影响第157-164页
     ·传统技术的回归与技术的发展第157-159页
     ·高科技与地域化第159-161页
     ·适宜技术在当代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中的选择第161-164页
   ·材料对建筑地域性的表达第164-183页
     ·传统建筑材料地域性表达分析第164-175页
     ·现代建筑材料对地域性表达分析第175-183页
   ·材料地域表达的趋向分析第183-185页
   ·案例分析第185-187页
   ·闽南建筑材料及工艺地域性分析第187-192页
     ·闽南传统建材及工艺地域性分析第187-190页
     ·闽南传统建材地域性特点第190-192页
   ·基于新材料与工艺的闽南地域性表达研究第192-197页
   ·本章小结第197-199页
第七章 当代建筑地域性表达理论探索第199-213页
   ·“原型 现行 的建筑地域性的表达模式第199-206页
     ·以分析为创作的基础——探求建筑地域性的“原型”第200-203页
     ·以综合为智慧的体现----拓展建筑地域性的“现行”第203-205页
     ·判断决定创作的前进方向----建筑地域性表达的“现行”价值第205-206页
   ·建筑对环境的地域性表达的系统层次及整体性关照第206-209页
     ·建筑环境系统的层次理解第206页
     ·建筑对环境地域性的层次关照第206-209页
   ·建筑对环境的地域性表达的整体性把握第209-211页
     ·关注地域性第209-210页
     ·文化提升第210-211页
     ·现代手段第211页
   ·本章小结第211-213页
第八章 当代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探索第213-268页
   ·传统,地域,时代——厦门大学嘉庚楼群设计第215-216页
   ·建筑创作第216-223页
     ·校园总体关系:控制与协调第216-218页
     ·楼群组合:“一主四从”第218-219页
     ·空间组织:限定与联通第219-220页
     ·建筑语言:传统与现代第220-223页
     ·内外统一:形式与内容第223页
   ·地域,环境,场所——厦门大学图书馆改造工程第223-228页
     ·介入环境的分析第224-225页
     ·建筑的具体处理第225-228页
   ·新地域的表达——厦门接待站方案设计第228-232页
   ·双风塔——厦门翔安隧道建设展示馆及通风塔设计第232-236页
   ·都市渔火——深圳市梅沙海滨步道墩洲岛节点设计第236-240页
   ·厦门南洋学院图书馆设计-----地域的场所第240-246页
   ·福建泰宁大金湖旅游区石谷半岛旅游服务中心第246-252页
   ·地域生态——德化生态博物馆设计第252-256页
   ·器 —意的结合——古玩城设计第256-261页
   ·厦门南洋学院学生活动中心第261-264页
   ·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中心第264-268页
结论第268-271页
参考文献第271-279页
附录第279-295页
 附录1:系统理论与建筑(整理制表:马铭远)第280-281页
 附录2:非线性科学与建筑(整理制表:马铭远)第281-282页
 附录3:模糊与建筑(整理制表:马铭远)第282-283页
 附录4:类型学等相关理论(整理制表:吕珩)第283-289页
 附录5:参考文献第289-290页
 附录6:早期西方建筑的意义(整理制表:吕珩)第290-292页
 附录7:形与文化的表现:2010 世博会国家馆分析(整理制图:马铭远)第292-29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95-297页
致谢第297-298页
附件第298页

论文共2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火麻仁蛋白水解及其抗氧化肽的研究
下一篇:纸浆过程流非过程金属元素富集及催化分解过氧化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