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建筑市场信用缺失与政府治理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 ·信用与信用缺失 | 第13页 |
|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 | 第13页 |
| ·建筑市场及东莞市建筑市场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作用与经验 | 第19-35页 |
| ·建筑市场体系的内容 | 第19-22页 |
| ·建筑市场的涵义 | 第19页 |
| ·建筑市场构成及运行特点 | 第19-22页 |
| ·建筑市场信用理论 | 第22-25页 |
| ·建筑市场信用及信用体系内涵 | 第22-23页 |
| ·建筑市场的信用机制 | 第23-24页 |
| ·建筑市场的信用构成 | 第24-25页 |
| ·建筑市场信用特点 | 第25页 |
| ·建筑市场信用的作用及信用缺失的危害 | 第25-29页 |
| ·建筑市场信用及信用体系的作用 | 第25-26页 |
| ·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危害 | 第26-29页 |
| ·国内外信用管理经验及启示 | 第29-34页 |
| ·国外 | 第29-30页 |
| ·国内 | 第30-32页 |
| ·若干启示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东莞市建筑市场信用缺乏主要表现 | 第35-43页 |
| ·东莞市建筑市场的概况 | 第35-37页 |
| ·东莞市建筑市场信用缺失评价 | 第37-38页 |
| ·东莞市建筑市场发展现状 | 第37-38页 |
| ·东莞市建筑行业信用发展特点 | 第38页 |
| ·东莞市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表现 | 第38-42页 |
| ·政府信用缺失的表现 | 第40页 |
| ·建设单位(业主)信用缺失表现 | 第40-41页 |
| ·施工单位信用缺失表现 | 第41页 |
| ·中介单位信用缺失表现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东莞市建筑市场信用缺失原因分析 | 第43-52页 |
| ·分析方法 | 第43-47页 |
|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 第43页 |
| ·调查过程说明 | 第43-44页 |
| ·统计结果 | 第44-47页 |
| ·具体原因 | 第47-51页 |
| ·业主失信是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源头 | 第48-49页 |
| ·社会信用意识不足 | 第49-50页 |
| ·政府信用信息系统管理缺失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提高东莞市建筑市场信用度的对策建议 | 第52-69页 |
| ·努力建设信用政府 | 第52-54页 |
| ·提高政府行为主体道德素质和信用意识 | 第52-53页 |
| ·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能 | 第53页 |
| ·建立服务型信用政府 | 第53-54页 |
| ·构建业主信用体系,完善长效约束与预控机制 | 第54-57页 |
| ·建立业主资信库 | 第54页 |
| ·完善业主信用行为奖惩机制 | 第54-57页 |
| ·进一步完善工程担保制度 | 第57-60页 |
| ·工程担保的内容与作用 | 第57-59页 |
| ·完善工程担保制度 | 第59-60页 |
| ·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 | 第60-63页 |
| ·政府主导模式下信用信息平台的建立 | 第61-62页 |
| ·市场主导模式下信用信息平台的建立 | 第62页 |
| ·个人信用信息库的建立 | 第62-63页 |
| ·其他相关配套对策建议 | 第63-68页 |
| ·加强有形建筑市场的建设与管理 | 第63-64页 |
| ·加强施工合同备案、跟踪管理制度 | 第64-66页 |
| ·引导建筑行业企业加强内部信用管理 | 第66-67页 |
| ·建立社会信用教育体系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附录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