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第1章 物权变动与第三人内涵分析 | 第13-19页 |
| ·物权变动的内涵界定 | 第13页 |
| ·物权变动模式 | 第13-17页 |
| ·法国、日本为代表的债权意思主义物权变动立法模式 | 第14-15页 |
| ·以德国为代表的物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 | 第15-16页 |
| ·以奥地利、瑞士为代表的债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 | 第16-17页 |
| ·我国的物权变动立法模式 | 第17页 |
| ·物权变动中第三人 | 第17-19页 |
| 第2章 物权变动中第三人保护的必要性 | 第19-22页 |
| ·维护交易安全需要 | 第19-20页 |
| ·提高经济效益考虑 | 第20-21页 |
| ·表彰社会公正理念 | 第21-22页 |
| 第3章 物权变动中的第三人保护制度 | 第22-34页 |
| ·善意取得制度 | 第22-27页 |
| ·善意取得制度历史考察 | 第22-23页 |
| ·善意取得制度的法理依据 | 第23-24页 |
| ·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 | 第24-26页 |
| ·善意取得制度评析 | 第26-27页 |
| ·公示公信原则 | 第27-30页 |
| ·物权变动公示原则 | 第27-29页 |
| ·物权变动公信原则 | 第29页 |
| ·公示公信原则保护第三人的法理 | 第29页 |
| ·公示公信原则保护第三人的不足 | 第29-30页 |
|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 | 第30-34页 |
|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内涵 | 第30-31页 |
|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保护第三人利益利弊分析 | 第31-34页 |
| 第4章 物权变动中第三人保护机制的选择与完善 | 第34-40页 |
| ·以修正后的善意取得制度保护物权变动中的善意第三人优点 | 第34-35页 |
| ·笔者主张的"善意取得制度"并非传统的动产善意取得制度 | 第34页 |
| ·善意取得制度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广大民众心里的要求 | 第34-35页 |
| ·对"善意"的认定采取客观标准,改变传统善意取得认定标准的主观界定 | 第35页 |
| ·善意取得制度之修正 | 第35-40页 |
| ·善意取得制度的统一适用所有的物权变动 | 第35-36页 |
| ·对第三人"善意"的判断,采用善意认定的客观化标准 | 第36-38页 |
| ·赃物、遗失物善意取得适用问题 | 第38-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