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构建突变体库的意义 | 第9页 |
·构建突变体库的方法 | 第9-14页 |
·自发突变 | 第9页 |
·物理诱变 | 第9-10页 |
·化学诱变 | 第10页 |
·同源重组 | 第10-11页 |
·RNA 干扰 | 第11-12页 |
·插入突变 | 第12-14页 |
·T-DNA 插入突变 | 第12-13页 |
·转座子插入突变 | 第13-14页 |
·插入突变体突变基因的克隆方法 | 第14-19页 |
·TAIL-PCR 法 | 第15-16页 |
·IPCR 法 | 第16-18页 |
·质粒拯救法 | 第18-19页 |
·PCR 步移法 | 第19页 |
·转座子插入突变在细菌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2 引言 | 第21-22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2-36页 |
·烟草野火病菌EZ::Tn5 突变体的构建 | 第22-25页 |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试验所用的培养基及试剂 | 第22页 |
·供试菌株 | 第22-23页 |
·酶、主要试剂、试剂盒以及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5页 |
·电转化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23-24页 |
·电转化 | 第24页 |
·转化子的筛选和培养 | 第24页 |
·突变体基因组DNA 简易模板的制备 | 第24页 |
·转化子的PCR 鉴定 | 第24-25页 |
·菌株保存 | 第25页 |
·突变株的表型筛选 | 第25-26页 |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培养基 | 第25-26页 |
·供试菌株 | 第26页 |
·试验方法 | 第26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26页 |
·运动性测定 | 第26页 |
·胞外蛋白酶测定 | 第26页 |
·Southern 杂交 | 第26-32页 |
·Southern 杂交所用试剂配制及试剂盒 | 第26-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32页 |
·细菌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27-28页 |
·基因组DNA 酶切 | 第28页 |
·探针标记 | 第28-30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0页 |
·DNA 变性 | 第30页 |
·转膜 | 第30-31页 |
·固定膜 | 第31页 |
·预杂交、杂交 | 第31页 |
·洗膜与显色检测 | 第31-32页 |
·TAIL-PCR 法扩增EZ::Tn5 标签的侧翼序列 | 第32-36页 |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供试菌株 | 第32页 |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第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36页 |
·TAIL-PCR 法扩增EZ::Tn5 插入的侧翼序列 | 第32-35页 |
·T/A 克隆 | 第35页 |
·E. coli JM109 化学感受态的制备(CaCl_2 法) | 第35页 |
·重组质粒转化E. coli JM09 | 第35-36页 |
·重组质粒DNA 的提取 | 第36页 |
·测序与序列分析 | 第3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6-44页 |
·烟草野火病菌EZ::Tn5 突变体库的构建 | 第36-37页 |
·Tn5 转座子插入突变株的分子检测 | 第37-38页 |
·SMX006 突变体的表型筛选结果 | 第38-39页 |
·Southern 杂交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突变体基因组DNA 提取质量检测 | 第39-40页 |
·DNA 酶切效果检测 | 第40页 |
·探针标记 | 第40-41页 |
·Southern 杂交结果检测 | 第41-42页 |
·TAIL-PCR 扩增EZ::Tn5 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 | 第42-44页 |
·TAIL-PCR 扩增结果 | 第42-43页 |
·EZ::Tn5 插入位点分析 | 第43-44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4-47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ABSTRACT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