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3-19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三、本文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15-19页 |
第一章 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19-30页 |
第一节 行政伦理的理论界定 | 第19-22页 |
第二节 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 第22-30页 |
一、20世纪以前的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研究 | 第22-23页 |
二、20世纪上半期的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研究 | 第23-24页 |
三、建国后对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研究 | 第24-30页 |
第二章 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历史渊源 | 第30-50页 |
第一节 我国行政伦理思想的发生源头 | 第30-33页 |
第二节 荀子与"百家"之学 | 第33-50页 |
一、荀子与《荀子》 | 第33-38页 |
二、荀子与诸子百家 | 第38-50页 |
第三章 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50-75页 |
第一节 荀子的天人观 | 第50-58页 |
一、"天行有常"——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哲学根基 | 第51-53页 |
二、"明于天人之分"——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哲学纽带 | 第53-55页 |
三、"制天命而用之"与"天人相参"——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哲学归属 | 第55-58页 |
第二节 荀子的人性论 | 第58-65页 |
一、"性""伪"与人的二重属性 | 第58-61页 |
二、"化性起伪"——解决善恶矛盾的关键 | 第61-62页 |
三、"性伪合"——化性起伪的实现之道 | 第62-65页 |
第三节 荀子的"礼法"观 | 第65-75页 |
一、"礼"、"法"的新阐释 | 第65-69页 |
二、"礼"、"法"的治国功能 | 第69-71页 |
三、"礼""法"间的体用关系 | 第71-75页 |
第四章 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基本途径及原则与规范 | 第75-116页 |
第一节 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实现途径 | 第75-89页 |
一、"隆礼重法"——治理社会的途径 | 第75-86页 |
二、"明分使群"——治国方略的依据 | 第86-89页 |
第二节 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 | 第89-104页 |
一、王霸兼用的治国方略 | 第89-92页 |
二、隆礼重法的治国理念 | 第92-97页 |
三、平政爱民的民本导向 | 第97-101页 |
四、尚贤使能的用人机制 | 第101-104页 |
第三节 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基本规范 | 第104-116页 |
一、以礼修身 | 第104-106页 |
二、敬业尽职 | 第106-107页 |
三、廉洁节用 | 第107-109页 |
四、公平中和 | 第109-110页 |
五、固本节用 | 第110-112页 |
六、各守其道 | 第112-116页 |
第五章 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 第116-133页 |
第一节 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116-126页 |
一、对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影响 | 第116-118页 |
二、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命运 | 第118-121页 |
三、对中国后世的政治贡献 | 第121-126页 |
第二节 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126-133页 |
一、有助于行政人员品德修养 | 第126-128页 |
二、有助于行政人员尚德守法 | 第128-130页 |
三、有助于行政系统执政为民 | 第130-131页 |
四、有助于理解和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 第131-133页 |
结语 | 第133-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4页 |
一、历史文献 | 第137-138页 |
二、现代论著 | 第138-140页 |
三、期刊论文 | 第140-144页 |
致谢 | 第144-1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6-14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