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5-38页 |
·异硫代氰酸酯抗癌活性的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异硫代氰酸酯调节Ⅰ相酶和Ⅱ相酶解毒途径 | 第15-18页 |
·异硫代氰酸酯保护DNA化学损伤 | 第18页 |
·异硫代氰酸酯诱导细胞凋亡和阻滞细胞周期 | 第18-21页 |
·异硫代氰酸酯在十字花科蔬菜中的形成和分布 | 第21-24页 |
·硫代葡萄糖苷 | 第21-22页 |
·黑芥子酶及其复合体 | 第22-24页 |
·硫代葡萄糖苷—黑芥子酶系统 | 第24页 |
·异硫代氰酸酯性质及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异硫代氰酸酯的化学性质 | 第24-25页 |
·异硫代氰酸酯的检测方法 | 第25-26页 |
·异硫代氰酸酯提取分离的研究进展 | 第26页 |
·抗肿瘤活性物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结构化学 | 第26-27页 |
·定量构效关系 | 第27页 |
·抗肿瘤天然产物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28-35页 |
·细胞凋亡的生物学特征 | 第29页 |
·细胞凋亡的一些调控因素 | 第29-31页 |
·Caspases蛋白酶与凋亡 | 第29-30页 |
·Bcl-2基因蛋白家族与细胞凋亡 | 第30页 |
·活性氧与细胞凋亡 | 第30-31页 |
·启动细胞凋亡的信号途径 | 第31-33页 |
·外源性通路——死亡受体途径 | 第31-32页 |
·内源性通路——线粒体途径 | 第32-33页 |
·微管蛋白的功能与肿瘤的关系 | 第33-35页 |
·微管蛋白与肿瘤 | 第33-34页 |
·微管蛋白抑制剂的研究 | 第34-35页 |
·立题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5-38页 |
·立题背景 | 第35-36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6-38页 |
第2章 硫苷酶解条件优化及异硫代氰酸酯的分离、鉴定 | 第38-72页 |
·前言 | 第38-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7页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39-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7页 |
·酶解条件的优化 | 第40-42页 |
·萝卜种子中莱菔素的分离纯化 | 第42-43页 |
·牛心甘蓝种子中异硫代氰酸酯的分离纯化 | 第43-44页 |
·澄海粗条芥蓝种子中异硫代氰酸酯的分离纯化 | 第44-45页 |
·西兰花种子中萝卜硫素的分离纯化 | 第45-46页 |
·检测及鉴定条件 | 第46-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71页 |
·酶解条件的优化 | 第47-55页 |
·单因素分析 | 第47-50页 |
·响应面优化 | 第50-54页 |
·理论预测结果的实验验证 | 第54-55页 |
·化合物Ⅰ结构鉴定 | 第55-58页 |
·化合物Ⅱ结构鉴定 | 第58-61页 |
·化合物Ⅲ结构鉴定 | 第61-64页 |
·化合物Ⅳ结构鉴定 | 第64-68页 |
·化合物Ⅴ结构鉴定 | 第68-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3章 异硫代氰酸酯结构与抗癌活性关系的研究 | 第72-97页 |
·前言 | 第72-7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3-79页 |
·材料 | 第73-75页 |
·细胞系 | 第73页 |
·供试药物 | 第73-74页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74页 |
·主要试剂 | 第74-75页 |
·培养液及相关溶液的配置 | 第75页 |
·实验方法 | 第75-79页 |
·细胞复苏、传代培养 | 第75-76页 |
·MTT法检测异硫代氰酸酯对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的影响 | 第76-77页 |
·基于DMol~3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 第77-79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7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9-96页 |
·异硫代氰酸酯对A549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79-81页 |
·异硫代氰酸酯对LAC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81-82页 |
·异硫代氰酸酯对HepG_2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82-84页 |
·异硫代氰酸酯对HELA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84-85页 |
·异硫代氰酸酯对不同肿瘤细胞作用72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 | 第85-86页 |
·Mulliken布局分析 | 第86-89页 |
·前线分子轨道(FMO)分析 | 第89-96页 |
·小结 | 第96-97页 |
第4章 MTBITC诱导A549细胞凋亡机理的研究 | 第97-142页 |
·前言 | 第97-9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8-112页 |
·材料 | 第98-100页 |
·细胞系 | 第98页 |
·供试药物 | 第98页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98-99页 |
·主要试剂 | 第99-100页 |
·实验方法 | 第100-112页 |
·细胞复苏、传代培养(同3.2.2.1) | 第100页 |
·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 第100页 |
·形态学观察 | 第100-101页 |
·超微结构观察 | 第101-102页 |
·乳酸脱氢酶的测定 | 第102-103页 |
·流式细胞术检测DNA含量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分子对接 | 第104页 |
·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 第104-105页 |
·RT-PCR检测MTBITC对A549细胞Fas、FasL、FADD、bcl-2、bax、bid和bcl-xL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mitochondrial transmembranepotential,△Ψm) | 第108-109页 |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109页 |
·活性氧(ROS)检测 | 第109-110页 |
·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活性的检测 | 第110-111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111-112页 |
·结果 | 第112-137页 |
·MTBITC可抑制A549细胞增殖 | 第112-114页 |
·MTBITC可诱导A549细胞凋亡 | 第114-121页 |
·MTBITC对A549细胞LDH漏出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MTBITC诱导A549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 | 第115-119页 |
·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MTBITC对A549细胞凋亡诱导作用 | 第119-121页 |
·MTBITC通过与微管蛋白结合抑制细胞周期 | 第121-125页 |
·MTBITC诱导A549细胞发生Capase相关的凋亡 | 第125-126页 |
·线粒体信号通路参与MTBITC诱导A549细胞凋亡 | 第126-134页 |
·MTBITC对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Ψm) | 第126-127页 |
·MTBITC对A549细胞Ca2+浓度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MTBITC对A549细胞活性氧(ROS)产生的影响 | 第129-131页 |
·MTBITC对Bcl-2基因家族及Bid的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31-134页 |
·死亡受体通路参与MTBITC诱导A549细胞凋亡 | 第134-137页 |
·讨论 | 第137-141页 |
·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5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42-144页 |
·结论 | 第142-143页 |
·创新点 | 第143页 |
·展望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62页 |
论文缩略词 | 第162-164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研究课题 | 第164-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