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网络伪基站攻击取证算法的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移动通信网络伪基站攻击方面的研究 | 第15页 |
1.2.2 伪基站防御方面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3 伪基站攻击取证方面的研究 | 第16页 |
1.2.4 射频指纹方面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 论文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17-20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20-21页 |
第2章 GSM移动通信网络与伪基站介绍 | 第21-29页 |
2.1 GSM移动通信网络 | 第21-24页 |
2.1.1 GSM突发脉冲序列简介 | 第21-23页 |
2.1.2 GSM突发脉冲序列的调制误差 | 第23-24页 |
2.2 伪基站的结构和危害 | 第24-28页 |
2.2.1 伪基站的结构 | 第24-25页 |
2.2.2 伪基站的攻击原理 | 第25-27页 |
2.2.3 伪基站的危害性 | 第27-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伪基站攻击的剖析与验证 | 第29-39页 |
3.1 伪基站攻击剖析 | 第29-33页 |
3.1.1 实验平台搭建 | 第29-30页 |
3.1.2 伪基站“嗅探”攻击和短信攻击 | 第30-33页 |
3.2 伪基站网络账号攻击 | 第33-38页 |
3.2.1 攻击对象选择 | 第33-34页 |
3.2.2 短信验证码拦截 | 第34页 |
3.2.3 敏感网络账户入侵 | 第34-36页 |
3.2.4 网络账户攻击验证 | 第36-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伪基站攻击威胁模型 | 第39-44页 |
4.1 伪基站取证 | 第39页 |
4.1.1 伪基站短信来源识别 | 第39页 |
4.1.2 短信内容和发送数量识别 | 第39页 |
4.2 伪基站威胁建模 | 第39-40页 |
4.3 伪基站射频硬件指纹来源 | 第40-43页 |
4.3.1 实验设置 | 第41-42页 |
4.3.2 实验结果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伪基站取证系统设计 | 第44-56页 |
5.1 伪基站取证系统总述 | 第44-45页 |
5.2 原始信号采集和证据数据库 | 第45页 |
5.3 信号处理 | 第45-48页 |
5.3.1 伪基站信号滤波 | 第45-46页 |
5.3.2 调制误差计算 | 第46页 |
5.3.3 突发脉冲序列检测 | 第46页 |
5.3.4 目标区域选择 | 第46-48页 |
5.3.5 信号预处理 | 第48页 |
5.4 射频指纹生成 | 第48-53页 |
5.4.1 调制域 | 第48-50页 |
5.4.2 波形域 | 第50-53页 |
5.5 射频指纹识别 | 第53-55页 |
5.5.1 机器学习算法 | 第53-55页 |
5.5.2 识别匹配 | 第5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伪基站取证系统效果分析 | 第56-68页 |
6.1 实验设置 | 第56-57页 |
6.2 评价指标和分类器 | 第57-60页 |
6.2.1 性能评价指标 | 第57-59页 |
6.2.2 分类器影响 | 第59-60页 |
6.3 方法可行性验证 | 第60-65页 |
6.3.1 伪基站不同运行频点对分类准确度的影响 | 第62页 |
6.3.2 训练样本数对分类准确度的影响 | 第62-63页 |
6.3.3 环境噪声对分类准确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6.3.4 伪基站供电电源电压对分类准确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6.3.5 采集设备对分类准确度的影响 | 第65页 |
6.4 户外实验评估 | 第65-6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68-69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