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模型的建立:单中心四年临床数据分析
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5-17页 |
第一部分: 感染性休克的流行病学特征 | 第17-40页 |
引言 | 第17-18页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8-20页 |
1.1 研究医院简介 | 第18页 |
1.2 研究的开展 | 第18-20页 |
1.3 研究结果判定 | 第20页 |
1.4 统计分析 | 第20页 |
2 研究结果 | 第20-25页 |
2.1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基本情况及发病率 | 第20-23页 |
2.2 感染部位及致病微生物 | 第23-25页 |
2.3 患者的预后 | 第25页 |
2.4 影响预后因素 | 第25页 |
3 讨论 | 第25-33页 |
3.1 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病率较低,但病死率高 | 第26-29页 |
3.2 感染部位及致病菌 | 第29-31页 |
3.3 影响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因素 | 第31-33页 |
4 研究的局限性 | 第33-34页 |
5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第二部分: 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模型的建立 | 第40-52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1.1 一般资料 | 第43-44页 |
1.2 方法 | 第44页 |
1.3 统计方法 | 第44页 |
2 结果 | 第44-47页 |
2.1 感染性休克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2.2 感染性休克死亡风险预测模型评价 | 第45-47页 |
3 讨论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综述 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 | 第52-86页 |
1 定义 | 第52-56页 |
2 流行病学 | 第56-58页 |
3 病因 | 第58-59页 |
4 病理生理学 | 第59-62页 |
4.1 炎症反应 | 第59-60页 |
4.2 内皮系统损伤 | 第60-61页 |
4.3 凝血功能异常 | 第61-62页 |
5 临床表现 | 第62-63页 |
6 治疗 | 第63-74页 |
6.1 脓毒症bundle | 第63-64页 |
6.2 控制感染 | 第64-65页 |
6.3 容量管理 | 第65-71页 |
6.4 免疫调节治疗 | 第71-73页 |
6.5 器官功能支持 | 第73-74页 |
7 预后 | 第74页 |
8 总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6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