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3-30页 |
1.1 多氯联苯的概述 | 第13-16页 |
1.1.1 多氯联苯的来源与性质 | 第13-14页 |
1.1.2 多氯联苯的组成 | 第14-15页 |
1.1.3 多氯联苯的手性对映体特征 | 第15-16页 |
1.2 手性多氯联苯的拆分、表征及稳定性 | 第16-18页 |
1.2.1 手性多氯联苯的拆分 | 第16-17页 |
1.2.2 手性多氯联苯的绝对构型表征 | 第17-18页 |
1.2.3 手性多氯联苯的构型稳定性 | 第18页 |
1.3 多氯联苯在母乳样品中的环境行为 | 第18-20页 |
1.3.1 母乳中多氯联苯的暴露风险 | 第18-20页 |
1.3.2 母乳中手性多氯联苯的对映体特征 | 第20页 |
1.4 细胞色素P450酶 | 第20-22页 |
1.4.1 P450酶催化反应过程 | 第20-22页 |
1.4.2 P450酶催化代谢机理 | 第22页 |
1.5 多氯联苯的代谢 | 第22-25页 |
1.5.1 P450酶代谢多氯联苯 | 第23-24页 |
1.5.2 P450酶代谢多氯联苯的对映体特征 | 第24页 |
1.5.3 P450酶代谢羟基多氯联苯 | 第24-25页 |
1.6 P450酶氧化代谢的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 | 第25-27页 |
1.6.1 B3LYP泛函 | 第26页 |
1.6.2 极化连续介质模型 | 第26-27页 |
1.6.3 过渡态理论 | 第27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7-30页 |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2 手性多氯联苯的拆分和表征 | 第30-45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30-31页 |
2.2 材料方法 | 第31-34页 |
2.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31-32页 |
2.2.2 手性PCBs的对映体拆分 | 第32-33页 |
2.2.3 手性PCBs对映单体的实验电子圆二色光谱测定 | 第33页 |
2.2.4 手性PCBs对映单体的计算化学性质表征 | 第33-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4页 |
2.3.1 手性PCBs的拆分 | 第34-40页 |
2.3.2 手性PCBs的绝对构型表征 | 第40-42页 |
2.3.3 手性PCBs的分子结构 | 第42-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3 手性多氯联苯的稳定性分析 | 第45-66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45-46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46-49页 |
3.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46-47页 |
3.2.2 手性PCBs在溶剂中的构型稳定性 | 第47页 |
3.2.3 手性PCBs在GC分析中的构型热稳定性 | 第47-48页 |
3.2.4 稳定性分析方法在实际样品上的应用 | 第48页 |
3.2.5 计算模拟对映体的相互转化 | 第48-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5页 |
3.3.1 手性PCBs构型的溶剂稳定性 | 第49-52页 |
3.3.2 控温调节PCBs的检测灵敏度 | 第52-56页 |
3.3.3 环境样品中PCBs的对映体转化曲线和EFs修正方程 | 第56-61页 |
3.3.4 计算模拟手性PCBs构型转化的活化能 | 第61-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4 PCBs在母乳中的暴露水平及其对映体特征 | 第66-89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66-6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7-73页 |
4.2.1 试剂与标准品 | 第67-69页 |
4.2.2 样品与资料收集 | 第69页 |
4.2.3 样品前处理 | 第69-70页 |
4.2.4 仪器分析 | 第70页 |
4.2.5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 第70-73页 |
4.2.6 统计学分析 | 第7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3-88页 |
4.3.1 采样人群的特征 | 第73-75页 |
4.3.2 母乳中PCBs的暴露水平 | 第75-80页 |
4.3.3 母乳中PCBs浓度与潜在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 第80-84页 |
4.3.4 多氯联苯的新生儿摄入风险评价 | 第84-86页 |
4.3.5 手性PCBs的对映体分数 | 第86-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5 P450酶氧化代谢多氯联苯醚及自由基耦合机制 | 第89-110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89-91页 |
5.2 计算方法 | 第91-93页 |
5.2.1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模拟P450酶氧化代谢TCS | 第91-92页 |
5.2.2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自由基 | 第92-9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3-109页 |
5.3.1 最优密度泛函方法 | 第93-95页 |
5.3.2 Cpd Ⅰ催化代谢TCS | 第95-101页 |
5.3.3 质子化Cpd Ⅱ催化代谢TCS | 第101-102页 |
5.3.4 自由基的耦合机制 | 第102-107页 |
5.3.5 基于自由基的电离势预测反弹活化能 | 第107-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10-111页 |
6.2 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