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催化剂(触媒)论文

CeOx基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的抗SO2中毒与N2O生成机理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5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第14页
        1.2.1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第14页
    1.3 SCR催化剂第14-20页
        1.3.1 商用V_2O_5/TiO_2基催化剂第15-16页
        1.3.2 其他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第16-18页
        1.3.3 分子筛型催化剂第18-19页
        1.3.4 贵金属催化剂第19-20页
    1.4 SCR反应机理第20-23页
        1.4.1 V_2O_5-TiO_2基催化剂上的脱硝机理第20页
        1.4.2 MnO_x基催化剂上的脱硝机理第20-23页
        1.4.3 贵金属催化剂上的脱硝机理第23页
    1.5 低温SCR脱硝面临的问题第23-30页
        1.5.1 H_2O钝化第23-24页
        1.5.2 SO_2中毒第24-29页
        1.5.3 N_2O的形成第29-30页
    1.6 气固相互作用的原位电镜研究第30-32页
    1.7 本论文研究的立题依据和主要内容第32-35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第35-41页
    2.1 样品制备原料与设备第35-36页
        2.1.1 实验原料第35页
        2.1.2 样品的制备第35-36页
    2.2 样品的表征第36-37页
        2.2.1 X-射线粉末衍射第36页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36页
        2.2.3 X-射线光电子谱(XPS)第36页
        2.2.4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第36页
        2.2.5 NO程序升温脱附(NO-TPD)第36-37页
        2.2.6 NH_3氧化实验第37页
        2.2.7 NO的氧化实验第37页
        2.2.8 SO_2氧化实验第37页
        2.2.9 热重分析测试第37页
        2.2.10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37页
        2.2.11 原位红外实验(In-situ IR)第37页
    2.3 催化剂性能测试第37-38页
    2.4 原位透射电镜实验第38-39页
    2.5 理论计算模拟第39-41页
第三章 基于CeO_2脱硝及抗SO_2中毒的研究第41-67页
    3.1 引言第41页
    3.2 CeO_2纳米催化剂的制备第41-42页
    3.3 CeO_2脱硝性能测试和动力学分析第42-43页
    3.4 CeO_2催化剂物化性质表征第43-48页
        3.4.1 晶体结构表征(XRD)第43页
        3.4.2 微观形貌和结构表征(TEM)第43-44页
        3.4.3 表面化学态分析(XPS)第44-45页
        3.4.4 NO在催化剂上的吸脱附第45-46页
        3.4.5 NO的氧化第46-47页
        3.4.6 NH_3的吸附与氧化第47-48页
    3.5 样品性能差异和反应机理讨论第48页
    3.6 CeO_2纳米棒持久抗SO_2中毒研究第48-58页
        3.6.1 SO_2氧化测试第49-50页
        3.6.2 热重分析(TG)第50-51页
        3.6.3 SO_2中毒的原位电镜研究第51-57页
        3.6.4 硫酸铵/硫酸氢铵的分解第57-58页
    3.7 抗中毒机理的提出与分析第58-59页
    3.8 抗中毒机理的拓展应用第59-63页
        3.8.1 CeO_2纳米颗粒的抗SO_2中毒性能第59-60页
        3.8.2 MnO_x/CeO_2纳米棒的抗SO_2中毒性能第60-61页
        3.8.3 催化剂抗SO_2中毒性能比较第61-62页
        3.8.4 CH_4催化氧化催化剂SO_2中毒后的离线再生第62-63页
    3.9 影响动态平衡的因素探究第63-65页
        3.9.1 金属硫酸盐与NH_3的反应第63-64页
        3.9.2 氧气浓度的影响第64-65页
    3.10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四章 基于Pd/CeO_2催化剂的脱硝研究第67-105页
    4.1 引言第67-68页
    4.2 Pd/CeO_2纳米棒催化剂的制备第68页
    4.3 无氧条件下Pd/CeO_2催化剂的脱硝历程第68-81页
        4.3.1 脱硝性能第68-70页
        4.3.2 催化剂的形貌和结构表征第70-71页
        4.3.3 催化剂表面化学态表征第71页
        4.3.4 DFT计算Pd负载对反应气体吸附和活化的影响第71-75页
        4.3.5 NH_3和NO的TPD第75-76页
        4.3.6 原位红外实验第76-78页
        4.3.7 反应路径的确定和讨论第78-80页
        4.3.8 无氧脱硝历程小结第80-81页
    4.4 有氧条件下Pd/CeO_2催化剂的脱硝历程第81-90页
        4.4.1 脱硝性能第81-82页
        4.4.2 DFT计算O_2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和活化第82-84页
        4.4.3 NO氧化与吸脱附测试第84-85页
        4.4.4 NH_3的氧化第85-86页
        4.4.5 反应气体浓度对N_2O生成量的影响第86-88页
        4.4.6 反应路径的提出和讨论第88-89页
        4.4.7 有氧条件下脱硝历程小结第89-90页
    4.5 SO_2对脱硝历程的影响第90-103页
        4.5.1 无氧条件下SO_2对脱硝性能的影响第90-91页
        4.5.2 有氧条件下SO_2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第91-92页
        4.5.3 催化剂的形貌与结构表征第92-98页
        4.5.4 NO在催化剂上的脱附与氧化第98页
        4.5.5 NH_3在催化剂上的脱附与氧化第98-99页
        4.5.6 红外光谱探测热处理和NO+ NH_3处理对硫酸化样品的影响第99-101页
        4.5.7 反应机理与讨论第101-103页
    4.6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五章 氧气对PtNi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第105-111页
    5.1 引言第105页
    5.2 样品的制备第105-106页
    5.3 PtNi纳米颗粒的TEM表征第106页
    5.4 PtNi纳米颗粒在氧气中加热的变化第106-109页
        5.4.1 热稳定性变化第106-107页
        5.4.2 结构变化第107-108页
        5.4.3 成分分布变化第108-109页
    5.5 PtNi/CeO_2催化剂性能测试第109-11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7页
致谢第127-129页
个人简历第129-13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功能化Fe3O4@PAMAM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
下一篇:巯基乙醇清洁氧化衍生物的合成及工程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