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一、选题来源 | 第11-12页 |
(一) 为什么研究新闻惯例 | 第11页 |
(二) 为什么研究中国体育报道 | 第11-12页 |
(三) 为什么选择孙杨和中国女排作为个案 | 第12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一) 新闻惯例(常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二) 媒介形象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三) 框架理论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四) 关于孙杨和中国女排的研究 | 第18-20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一) 框架分析法 | 第20-21页 |
(二) 内容分析法 | 第21页 |
(三) 个案研究法 | 第21-23页 |
第一章 “体育—政治”框架下的国族符号——中国女排媒介形象呈现 | 第23-48页 |
一、研究设计 | 第23-32页 |
(一) 抽样与样本 | 第23-24页 |
(二) 类目建构 | 第24-32页 |
二、腾飞:步入神坛的“民族英雄”(1981年) | 第32-36页 |
(一) 政治影响框架:政治仪式化的体育报道 | 第33-35页 |
(二) 重“精神”轻“实力”的归因逻辑 | 第35-36页 |
三、丑闻:“迂回战术”下的失意人(2002年) | 第36-39页 |
(一) 体育专业主义框架:在质疑与“助攻”之间 | 第36-38页 |
(二) 冲突—责任归因:从梳理“规则”到强调“精神” | 第38-39页 |
四、低谷:外强中干的“残兵败将”(2012年) | 第39-42页 |
(一) 体育专业主义框架:尊重体育规律享受奥运 | 第39-41页 |
(二) “体育—政治”二元框架的消解:女排身份的多重“卖点” | 第41-42页 |
五、重生:热爱排球的“追梦人”(2016年) | 第42-46页 |
(一) 体育—政治:从尊重专业到“时代榜样” | 第42-45页 |
(二) 人情味框架:人格化的个体 | 第45-46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二章 利益旋涡里的个体英雄——孙杨媒介形象呈现 | 第48-68页 |
一、研究设计 | 第48-56页 |
(一) 抽样与样本 | 第48页 |
(二) 类目建构 | 第48-56页 |
二、常规:冉冉升起的“中国太阳”(2012年) | 第56-60页 |
(一) 体育专业主义+政治影响框架:从个体到国家的话语联结 | 第56-58页 |
(二) 人情味框架:作为大众偶像的体育明星 | 第58-59页 |
(三) 经济影响框架:权威数字标榜商业价值 | 第59-60页 |
三、丑闻:中国泳坛叛逆的“坏小子”(2013—2014年) | 第60-64页 |
(一) 冲突+责任归因+人情味框架:出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第60-62页 |
(二) 责任归因:“经济—体育—政治”是问题亦能解决问题 | 第62-64页 |
四、事故:违背规则的“商业玩家”(2011、2018年) | 第64-66页 |
(一) 冲突框架: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博弈 | 第64-65页 |
(二) 责任归因框架:在规则与体制之间的多方角力 | 第65-66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三章 从“体育—政治”到“体育—政治—经济”:中国体育报道惯例及其流变 | 第68-81页 |
一、建构英雄:作为先进典型的体育人物 | 第68-71页 |
(一) 以金牌和冠军为重心的报道对象 | 第68-70页 |
(二) 典型化报道范式 | 第70-71页 |
二、恒定价值:民族认同 | 第71-73页 |
(一) 运动员媒介形象输出和场景刻画 | 第72页 |
(二) 体育精神勾连时代的意识形态表达 | 第72-73页 |
三、体育新闻的“偏见” | 第73-77页 |
(一) 认知偏见——刻板印象 | 第73-74页 |
(二) 情感偏见——让谁说话、为谁说话 | 第74-77页 |
四、经济利益影响体育专业主义 | 第77-81页 |
(一) 坠落的体育英雄 | 第77-78页 |
(二) “体育精神”与政治意识形态的此长彼消 | 第78-81页 |
结语 媒介创新时代,新闻惯例将往何处去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