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外源铁强化剩余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1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污泥处理处置概述第13-15页
        1.2.1 污泥的来源及组成第13-14页
        1.2.2 污泥的污染性与资源性第14-15页
        1.2.3 污泥处理处置方式第15页
    1.3 污泥厌氧消化研究进展第15-23页
        1.3.1 污泥厌氧消化原理第15-17页
        1.3.2 污泥厌氧消化影响因素第17-19页
        1.3.3 污泥厌氧消化动力学限制第19-20页
        1.3.4 污泥厌氧消化强化技术第20-23页
    1.4 铁强化厌氧消化过程研究进展第23-28页
        1.4.1 零价铁(ZVI)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第23-25页
        1.4.2 Fe(Ⅲ)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第25-26页
        1.4.3 金属螯合物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第26-28页
    1.5 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第28-31页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8页
        1.5.2 研究主要内容第28-30页
        1.5.3 论文技术路线第30-31页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第31-39页
    2.1 实验污泥来源与性质第31页
    2.2 实验装置第31-32页
    2.3 主要分析指标与测试方法第32-39页
        2.3.1 污泥固相指标的测定第32-33页
        2.3.2 污泥液相指标测定第33-35页
        2.3.3 污泥气相组分测定第35页
        2.3.4 产甲烷活性的测定第35-36页
        2.3.5 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第36-37页
        2.3.6 Fe在污泥中存在形态分析第37页
        2.3.7 Gompertz动力学模型第37-39页
第三章 ZVI对污泥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第39-76页
    3.1 实验方案设计第39-41页
        3.1.1 不同投加量ZVI对污泥中温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第39-40页
        3.1.2 不同粒径ZVI对污泥中温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第40-41页
        3.1.3 ZVI对污泥高温厌氧消化快速启动过程的影响第41页
    3.2 不同投加量ZVI对污泥中温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第41-44页
        3.2.1 累积产沼气/甲烷对比分析第42页
        3.2.2 关键指标影响分析第42-44页
    3.3 不同粒径ZVI对污泥中温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第44-59页
        3.3.1 水解酸化阶段分析第44-47页
        3.3.2 累积产沼气量分析第47-49页
        3.3.3 体系稳定性评价第49-50页
        3.3.4 碳代谢过程分析第50-52页
        3.3.5 上清液中有机组分变化及可生化性分析第52-55页
        3.3.6 Fe腐蚀作用对磷吸收的影响第55-56页
        3.3.7 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第56-59页
    3.4 ZVI对污泥高温厌氧消化快速启动过程的影响第59-74页
        3.4.1 水解酸化阶段分析第59-61页
        3.4.2 厌氧消化过程动力学分析第61-63页
        3.4.3 体系稳定性评价第63-64页
        3.4.4 碳代谢过程分析第64-67页
        3.4.5 上清液中有机组分变化及可生化性分析第67-69页
        3.4.6 Fe腐蚀作用对磷吸收的影响第69-71页
        3.4.7 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第71-74页
    3.5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四章 Fe(Ⅲ)对污泥高温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第76-110页
    4.1 实验方案设计第76-78页
        4.1.1 Fe(Ⅲ)对污泥高温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第76-77页
        4.1.2 FeCl_3投加时段对污泥高温厌氧过程的影响第77页
        4.1.3 FeCl_3投加量对污泥高温厌氧过程的影响第77-78页
    4.2 Fe(Ⅲ)对污泥高温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第78-90页
        4.2.1 厌氧消化性能分析第78-80页
        4.2.2 体系pH和 ORP变化第80-81页
        4.2.3 碳代谢过程分析第81-83页
        4.2.4 氮代谢过程分析第83-84页
        4.2.5 上清液中有机组分变化及可生化性分析第84-86页
        4.2.6 Fe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归趋分析第86-87页
        4.2.7 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第87-90页
    4.3 FeCl_3投加时段对污泥高温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第90-99页
        4.3.1 厌氧消化过程动力学分析第90-91页
        4.3.2 体系pH和 ORP变化第91-92页
        4.3.3 碳代谢过程分析第92-95页
        4.3.4 上清液中有机组分变化及可生化性分析第95-97页
        4.3.5 Fe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归趋分析第97-99页
    4.4 FeCl_3投加量对污泥高温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第99-108页
        4.4.1 累积产甲烷量分析第99-100页
        4.4.2 体系pH和 ORP变化第100-102页
        4.4.3 碳代谢过程分析第102-104页
        4.4.4 上清液中有机组分变化及可生化性分析第104-106页
        4.4.5 Fe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归趋分析第106-108页
    4.5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第五章 螯合铁对污泥高温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第110-136页
    5.1 实验方案设计第110-111页
        5.1.1 柠檬酸螯合铁对污泥高温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第110-111页
        5.1.2 EDTA螯合铁对污泥高温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第111页
    5.2 柠檬酸螯合铁对污泥高温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第111-123页
        5.2.1 产甲烷过程分析第112-113页
        5.2.2 体系稳定性评价第113-115页
        5.2.3 上清液中有机组分变化分析第115-118页
        5.2.4 产甲烷活性分析第118-119页
        5.2.5 Fe的生物可利用性评价第119-121页
        5.2.6 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第121-123页
    5.3 EDTA螯合铁对污泥高温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第123-134页
        5.3.1 产甲烷过程分析第124-125页
        5.3.2 体系稳定性评价第125-127页
        5.3.3 上清液中有机组分变化分析第127-129页
        5.3.4 产甲烷活性分析第129-131页
        5.3.5 Fe的生物可利用性评价第131-132页
        5.3.6 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第132-134页
    5.4 本章小结第134-13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36-140页
    6.1 主要结论第136-138页
    6.2 创新点第138页
    6.3 研究展望第138-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9页
致谢第149-15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50-153页
附录 英文缩写与中文名称对照第153-155页
附图 三维荧光光谱图第155-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
下一篇:交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