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机械论文--采掘机械论文--地下采掘机械论文

薄煤层采煤机运动参数最佳匹配及关键零件可靠性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9-21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9页
        1.2.1 薄煤层采煤机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变速截割与协同调速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智能牵引与变频调速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4 可靠性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5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可靠性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论文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19-21页
2. 滚筒式采煤机的理论基础第21-29页
    2.1 运动参数对采煤机性能的影响分析第22-28页
        2.1.1 运动参数对生产率的影响分析第23页
        2.1.2 运动参数对块煤率的影响分析第23-25页
        2.1.3 运动参数对截割比能耗的影响分析第25-26页
        2.1.4 运动参数对装煤性能的影响分析第26-28页
    2.2 本章小结第28-29页
3. 牵引—滚筒协同调速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第29-56页
    3.1 最优运动参数动态匹配模块的构建第29-45页
        3.1.1 多目标函数的建立第29-32页
        3.1.2 最优运动参数的求解及其匹配函数的拟合第32-40页
        3.1.3 控制模块第40-45页
        3.1.4 子系统的封装第45页
    3.2 调速系统建模第45-52页
        3.2.1 转速调节集成模块第46-47页
        3.2.2 整流电路模块第47-48页
        3.2.3 电流滞环比较器模块第48-49页
        3.2.4 控制系统主回路第49-52页
    3.3 运动参数匹配智能调速系统仿真分析第52-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4. 最优运动参数匹配下关键零件可靠性分析第56-69页
    4.1 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第56-64页
        4.1.1 刚性模型的建立第56-61页
        4.1.2 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第61-64页
    4.2 匀速截割的截割部行星架可靠性分析第64-65页
    4.3 基于最佳运动参数的截割部行星架可靠性分析第65-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9-70页
    5.1 结论第69页
    5.2 建议与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作者简历第74-76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群智能的网联式自主驾驶多车协同控制技术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射流理论的煤与瓦斯突出能量变化特征研究